科技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谘詢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87萬(wan) 輛,同比增長70%。其中,純電動車型銷量214.7萬(wan) 輛,同比增長75%;插電混動車型同比增長57%達到71.4萬(wan) 輛。
分類型具體(ti) 來看,特斯拉位居純電動車型銷量榜首,第三季度全球銷量達到34.4萬(wan) 輛,市占率在16%。不過,排名第二的比亞(ya) 迪和特斯拉的銷量差距在進一步縮小。
今年第三季度,比亞(ya) 迪共銷售25.9萬(wan) 輛純電動車,較去年同期增長182%,與(yu) 特斯拉的銷量差異已連兩(liang) 個(ge) 季度小於(yu) 10萬(wan) 輛。
11月最新銷量數據顯示,特斯拉上海工廠單月交付量首次突破10萬(wan) 輛,同比增長89%;比亞(ya) 迪純電動銷量則達到11.18萬(wan) 輛。有觀點指出,在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方麵,比亞(ya) 迪有望在明年第一季度趕上甚至超過特斯拉。
汽車谘詢公司Automobility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Bill Russo認為(wei) ,在今年初明確停止生產(chan) 燃油車後,比亞(ya) 迪“現在已經確立了在電動化競爭(zheng) 中的市場領導者地位”。不過,由硬件驅動的比亞(ya) 迪還需要更大程度地擁抱軟件,這點被視作其短板所在。
“比亞(ya) 迪缺少數字化基因。”Russo表示,“比亞(ya) 迪仍是一家硬件公司。盡管它能夠大規模地生產(chan) 電動汽車並且實現盈利,但它還未能證明自己是一家由技術驅動和軟件定義(yi) 的科技公司。”
上汽通用五菱和大眾(zhong) 汽車則與(yu) 上一季的名次相同,第三季度全球純電動車型銷量排名分居第三、四名,市場份額分別為(wei) 7.4%和4.3%。
今年11月15日,大眾(zhong) 汽車宣布旗下ID.係列在全球交付量達到50萬(wan) 輛,比預期提前一年完成。前三季度,大眾(zhong) 汽車全球共交付純電動車型36.64萬(wan) 輛,其中歐洲市場達到21.19萬(wan) 輛,中國市場銷量在穩步增加。
從(cong) 統計數據可以發現,中國品牌包攬了第三季度純電車型全球銷量排行五至十名,其中幾何汽車和MG都是首次擠進前10,市場份額均為(wei) 2.1%,這主要與(yu) 中國市場需求熱絡有關(guan) 。
現代和起亞(ya) 則被擠出前十排名之外。韓國業(ye) 內(nei) 普遍認為(wei) ,中國汽車企業(ye) 正在將目光轉向歐洲,會(hui) 進一步加劇當地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zheng) 壓力,將給已經在歐洲站穩腳跟的韓國品牌帶來不小衝(chong) 擊。
掉出前十名的還有小鵬汽車,其第三季度銷量為(wei) 29570,環比下降14.1%。新車G9在10月開始大規模交付,但尚未帶動銷量回升。
據11月銷量數據,小鵬汽車共交付5811輛,環比增長僅(jin) 為(wei) 13.92%,同比跌幅持續擴大,達到了62.8%。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小鵬汽車第四季度交付指引在2萬(wan) 輛至2.1萬(wan) 輛之間,遠低於(yu) 第三季度交付量。
插電混合式電動車方麵,比亞(ya) 迪以高達39.1%的市占率和27.9萬(wan) 輛的銷量,排名第三季度全球銷量首位。其他品牌即便銷量增加,市占率卻依舊未能突破10%。
兩(liang) 大德係豪華品牌中,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和德國兩(liang) 大市場的銷量較第二季度有所增加,使其排名回升至第二名;寶馬在歐洲銷量下滑,因此第三季度銷量和排名上均出現衰退。
插電混動銷量排名前10的品牌中,有4家來自中國。AITO(問界)首次進入前十大排名並排在第五名,全球市占率為(wei) 3.9%;理想緊隨其後,以3.8%的市占率位居第六。
問界和理想是直接競爭(zheng) 對手,兩(liang) 大品牌在技術路線和車型定位上有高度相似。業(ye) 內(nei) 人士向界麵新聞表示,在動力電池成本居高不下的難題下,插電混動路線受電池成本壓力較小,明年會(hui) 有更多車型品牌加入到此路線競爭(zheng) 之中,問界和理想將迎來更多對手。
從(cong) 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汽車上,中國已坐穩了銷量全球第一的交椅。乘聯會(hui) 數據顯示,10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67.6萬(wan) 輛,同比增長85.8%;1至10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501.5萬(wan) 輛,同比增長110.8%。
TrendForce集邦谘詢表示,隨著秋季新車上市和年底促銷,第三季銷量下滑的汽車公司仍有機會(hui) 靠第四季度衝(chong) 高銷量。另外,中國新能源車補貼退場前的購車潮加上各家汽車製造商推出的優(you) 惠政策,中國市場將繼續維持熱度。(周姝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