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國產化不能隻是口號

來源: 中國汽車報 時間:2023-05-11 分享:

2023年,汽車行業(ye) 能擺脫“缺芯”困擾嗎?從(cong) 晶圓價(jia) 格下降,到全球芯片產(chan) 能的逐步恢複似乎讓人們(men) 看到了“一線曙光”,但隨著美國芯片法案啟動,新舊問題接踵而來。

“‘缺芯’帶來的保供問題雖然正在緩解,但這並不意味著情況完全好轉,部分芯片供應還是短缺。對中國汽車行業而言,從根本上解決‘缺芯’難題依舊是一場持久戰。”日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供應鏈研究與合作中心主任高翔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
01

汽車芯片國產(chan) 化率不足10%



“隨著國際頭部汽車芯片企業(ye) 產(chan) 能逐漸恢複以及紛紛擴產(chan) ,價(jia) 格也開始回歸理性,國產(chan) 芯片企業(ye) 麵臨(lin) 不小的衝(chong) 擊。”國內(nei) 某芯片企業(ye) 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畢竟國產(chan) 芯片的規模和成本競爭(zheng) 力在短期內(nei) 還不能和國外芯片企業(ye) 相抗衡,因此當國外芯片恢複正常供應後,國外芯片還是車企的主要選擇。”

在“芯荒”席卷汽車行業(ye) 之前,國內(nei) 車企采用的車用芯片基本都被國外企業(ye) 壟斷。必須正視的是,與(yu) 國際巨頭相比,國內(nei) 芯片企業(ye) 的綜合實力還較弱。“做到行業(ye) 領先要具備4個(ge) 條件:第一,優(you) 越的產(chan) 品性能;第二,過硬的質量和可靠性;第三,有競爭(zheng) 力的成本控製;第四,長期穩定的供應能力。”國內(nei) 某汽車芯片領域專(zhuan) 家坦言,“在國際頭部企業(ye) 產(chan) 能緊張、芯片價(jia) 格上漲的時段,國產(chan) 芯片實現了短暫的替代,而一旦國外企業(ye) 產(chan) 能恢複,芯片價(jia) 格回落,車企轉而再次選擇國外芯片也在常理之中。”

有業(ye) 內(nei) 人士預測,美國芯片法案的正式落地,至少在短期內(nei) 會(hui) 對國內(nei) 芯片行業(ye) 產(chan) 生一定的影響。由於(yu) 目前國內(nei) 半導體(ti) 行業(ye) 對進口技術和設備的依賴度較高,按照芯片法案對出口的管製和技術封鎖政策,一些項目和產(chan) 能的落地或將推遲,與(yu) 此同時也會(hui) 導致國內(nei) 芯片企業(ye) 生產(chan) 成本增加以及市場份額下降。

在不斷變化的形勢下,目前,盡管芯片產(chan) 業(ye) 的整體(ti) 短缺情況有所緩解,但算力和穩定性高的車規級芯片國產(chan) 化率仍較低,國產(chan) 芯片的應用體(ti) 量相對不足,國內(nei) 芯片企業(ye) 對整個(ge) 芯片產(chan) 業(ye) 鏈的掌控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如何提高國產(chan) 芯片應用率也成為(wei) 汽車行業(ye) 熱議和關(guan) 注的話題。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馮(feng) 興(xing) 亞(ya) 建議,為(wei) 解決(jue) 汽車行業(ye) 芯片“卡脖子”難題,需大力提高國產(chan) 芯片的應用率。

提高國產(chan) 芯片的應用率背後,是國產(chan) 芯片性能、質量、規模和成本優(you) 勢的全麵提升。“我們(men) 必須麵對的一個(ge) 事實是,當下汽車芯片國產(chan) 化率低於(yu) 10%。”四維圖新高級副總裁、傑發科技總經理梁永傑直言,“首先,芯片設計EDA軟件基本被全球三大廠商壟斷;其次,在芯片設計方麵,盡管目前國內(nei) SoC(係統級芯片)自主廠商開始嶄露頭角,但車規級MCU(微控製單元)、模擬和存儲(chu) 芯片依舊被國外大廠壟斷,國產(chan) 化率仍較低;另外,全球晶圓產(chan) 能也主要集中在國外頭部與(yu) 中國台灣廠商;此外,在汽車行業(ye) ,國內(nei) 主機廠和一級供應商的傳(chuan) 統供應鏈格局相對穩定,新興(xing) 的國產(chan) 芯片廠商進入主機廠供應鏈有難度,這些現實都導致汽車芯片國產(chan) 化率不高。”

不過,梁永傑同時也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中國無疑成為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技術變革的主場。“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據了解,作為國內最早且一直專注於汽車電子芯片及相關產品研發設計的傑發科技,目前旗下所有產品線均通過了車規認證,每條產品線至少完成兩代以上量產迭代。從2014年搭載安卓係統的車載信息娛樂芯片AC8225量產至今,傑發科技SoC芯片已曆經五代。在MCU芯片領域,2018年傑發科技首顆32位車規級MCU芯片實現量產;2022年首顆滿足功能安全ASIL-B的車規級MCU芯片AC7840x發布……目前傑發科技累計出貨量突破2.5億顆,全球有超過8000萬輛車在使用傑發科技的芯片。“可以說,以傑發科技為代表的頭部國內芯片企業,在車規級芯片產品的細分領域已經具備國產替代的能力。”梁永傑說。
02
分級化解國產化率低難題

根據相關(guan) 機構預測,2023年芯片供應不足將繼續影響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因“芯荒”導致減產(chan) 將達到300萬(wan) 輛。未來,隨著電動化、智能化在汽車產(chan) 業(ye) 的深度滲透,我國對汽車芯片的需求將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盡管部分領域的車規級芯片已經逐步實現了國產(chan) 替代,但眼下,國產(chan) 芯片規模性上車依舊是個(ge) 難題。那麽(me) ,國產(chan) 芯片上車難,究竟難在哪裏?梁永傑進一步分析道:第一,汽車芯片設計有要求高、投入大、周期長、市場小等特點。車規級產(chan) 品研發周期長,客戶導入周期長,與(yu) 消費類、工業(ye) 類芯片相比,晶圓廠缺乏向汽車領域轉移或擴張的動力;第二,汽車市場在進入智能汽車時代以前,迭代較慢,供應鏈上下遊穩定,因此一級供應商、主機廠冒風險做芯片替代的意願並不強;第三,成本高。無論是研發設計成本,還是晶圓的采購、製造和封測成本,國內(nei) 芯片設計公司對比國際大廠都很難有優(you) 勢。

如何提高車規級國產(chan) 芯片的自給率和應用率,全麵提升車規級芯片的自主可控能力成為(wei) 當下整個(ge) 行業(ye) 的必答題。

此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與(yu)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聯合牽頭開展的“提鏈計劃”,針對國內(nei) 車規級芯片國產(chan) 化率低的痛點展開研究,提出了因地製宜分級化解車用芯片國產(chan) 化率低問題的解決(jue) 方案。采訪中,高翔告訴記者,根據實際情況,課題組將目前車規級芯片分為(wei) 易國產(chan) 化、難國產(chan) 化和極難國產(chan) 化3個(ge) 級別。“易國產(chan) 化的,顧名思義(yi) 是國內(nei) 企業(ye) 有一定技術和能力,但產(chan) 品質量和生產(chan) 一致性、質量管理體(ti) 係仍然有待提升,通過有效管理提升或技術改進提升產(chan) 品質量、降低成本,這類芯片預計在1~2年內(nei) 可較快實現國產(chan) 替代;難國產(chan) 化的是當前國內(nei) 企業(ye) 的技術能力落後國際領先企業(ye) 較多,產(chan) 品的性能差距較大、穩定性有待提升,這類芯片國產(chan) 替代難度較大,實現國產(chan) 替代的時間需要至少3~5年;至於(yu) 極難國產(chan) 化的芯片,國內(nei) 企業(ye) 與(yu) 國外企業(ye) 在技術、材料、生產(chan) 設備、製造能力、軟件工具鏈、知識產(chan) 權等多方麵都存在較大差距,產(chan) 品供應基本被國際企業(ye) 壟斷,至少需要5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逐步實現國產(chan) 化替代。”他說。

“整車廠對國產芯片信任度不高,對國產產品的信心不足,尤其是在國外芯片產能提升、價格下調後,車企還是會優先考慮國外一線成熟產品,這不僅導致了國產芯片的自給率和應用率偏低,也直接影響了國產芯片能力的提升。對行業而言,打造自主可控的汽車芯片供應鏈體係,提升國產芯片的自給率和應用率刻不容緩。”高翔坦言。
03
打通上下遊 構建國產芯片產業良性循環

高翔指出,提升汽車芯片國產(chan) 化率的關(guan) 鍵是,在芯片國產(chan) 化難易程度分級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級別的實際情況,推進政府、行業(ye) 、上下遊企業(ye) 多方聯動發揮合力。比如,針對難國產(chan) 的芯片,需要政府和行業(ye) 上下遊共同努力和支持,可通過一定的補貼政策進行幫扶,力圖在3~5年內(nei) 逐步實現國產(chan) 化替代;極難國產(chan) 的芯片,則需要國家層麵製定科技戰略,提供專(zhuan) 項扶持政策,堅持長期投入基礎研究,以及行業(ye) 上下遊企業(ye) 的共同努力,預計用5~10年時間逐步實現國產(chan) 化替代。

采訪中,梁永傑告訴記者,目前,國產(chan) 車規級芯片中,功率半導體(ti) 、CIS國產(chan) 化進程較快;車規MCU、模擬和存儲(chu) 芯片國產(chan) 化率仍較低,後續國產(chan) 替代速度MCU相對較快;而智能新能源汽車關(guan) 鍵芯片領域,比如控製、通信、存儲(chu) 、安全產(chan) 品98%被外國企業(ye) 壟斷。“目前,在芯片製造的流程中,封測的國產(chan) 化程度有很大提升,在設計和製造環節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芯片設計依賴於(yu) 芯片工藝來實現,優(you) 秀的製造工藝能夠加快芯片設計速度,同時芯片設計的Know-How能夠幫助晶圓廠提升工藝水平。芯片產(chan) 品、芯片工藝都是在發展中不斷迭代和優(you) 化的。因此,希望國內(nei) 芯片設計公司、IP設計公司多用本土芯片工藝,也希望本土晶圓廠多支持國內(nei) 的芯片設計公司,尤其在車規工藝方麵加大投入,為(wei) 芯片設計公司提供更多的IP及工藝選項。大家各司其職、多反饋、多迭代,才能不斷提升整個(ge) 國產(chan) 汽車芯片水平。”梁永傑說。

提高汽車芯片的國產(chan) 化率是一個(ge) 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此,梁永傑也呼籲,全產(chan) 業(ye) 鏈通力合作至關(guan) 重要。“主機廠和一級供應商應給予國產(chan) 芯片廠商更多的上車機會(hui) ,並深度參與(yu) 到芯片產(chan) 品布局和規劃中,來共同豐(feng) 富國產(chan) 汽車芯片產(chan) 品線;在國內(nei) 建立晶圓廠車規生產(chan) 線,保證國產(chan) 芯片的產(chan) 能、提高抗風險能力;另外從(cong) 政府和行業(ye) 層麵扶持EDA/IP企業(ye) ,提高EDA/IP廠商國產(chan) 化率,以及提高芯片原廠的IP自研率。政、產(chan) 、學、研、企合力構建國產(chan) 車規級芯片產(chan) 業(ye) 的良性循環。”他說,“針對高技術門檻芯片,推動設立整車、係統、芯片的重大聯合攻關(guan) 專(zhuan) 項項目,建議由政府、企業(ye) 分攤研發資金,共享專(zhuan) 利,占領未來行業(ye) 製高點。成立重大聯合攻關(guan) 專(zhuan) 項項目,集中力量支持技術路線明確但技術儲(chu) 備薄弱、應用前景廣泛但前期投入巨大的項目,由政府或頭部企業(ye) 牽頭需求端和供給端,分攤研發資金、共享專(zhuan) 利,構建需求驅動的協同創新鏈。”

談及政府政策扶持和產業上下遊聯動,高翔表示,由於我國芯片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產品競爭力和成本優勢相對不足,短期內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等方式幫助國內企業的產品進入車企供應鏈,當然為了確保產業的健康發展,對於政策設計和推出機製需要特別關注。“第一,政策的設計要盡可能嚴謹,避免某些企業‘騙補’等投機行為,擾亂市場秩序,使扶持國產芯片產業發展的初衷適得其反;第二,扶持政策要設置合理的退出機製,杜絕企業患上‘補貼依賴症’。扶持政策隻能在一段時間內幫助企業度過成長期,而不是為企業長期提供資金支持。補貼政策要做到精準扶持真正有實力、有潛力的國內優質芯片企業。”高翔說。
04
搭平台 立標準 三步走推動國產芯片破局

盡管從(cong) 整體(ti) 看,國產(chan) 芯片與(yu) 國外芯片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局部領域,國產(chan) 芯片的綜合質量和水平已經基本具備了“平替”國外芯片的能力。如何強化提升國產(chan) 芯片在供應鏈中的認可度,從(cong) 而提升國產(chan) 芯片的應用率,也是汽車芯片國產(chan) 化破局的關(guan) 鍵。

“建立健全國產(chan) 汽車芯片標準體(ti) 係和測試認證平台,打通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供需平台資源,可以解決(jue) 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供需不平衡問題。”梁永傑說。

“調研中,很多車企、供應商以及芯片企業(ye) 都不約而同地建議,從(cong) 行業(ye) 層麵開展對國內(nei) 主要芯片產(chan) 品的評價(jia) 研究,通過檢測、認證等手段,客觀準確地對國產(chan) 芯片的性能、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等重要指標進行評價(jia) 。”高翔說,“事實上,在推進國產(chan) 替代的過程中,國內(nei) 車企和國產(chan) 芯片企業(ye) 都有強烈的合作需求,這樣既可以緩解短期的‘缺芯’難題,也可以促進國產(chan) 汽車芯片產(chan) 業(ye) 全麵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但目前的痛點在於(yu) 缺乏權威的評價(jia) 體(ti) 係,建立客觀的評價(jia) 體(ti) 係,可以幫助車企更準確地把控整車產(chan) 品質量;對芯片企業(ye) 來說,更有利於(yu) 國產(chan) 芯片更快進入車企供應鏈,也可有效提升國產(chan) 芯片綜合性能和提高國產(chan) 芯片應用率。在客觀準確評價(jia) 的基礎上,再通過失效分析找到關(guan) 鍵問題點,並找出解決(jue) 的方法,幫助國內(nei) 芯片企業(ye) 通過快速迭代不斷進步,盡快達到或接近國外主流芯片企業(ye) 的水平。”

據了解,此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與(yu)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聯合成立了車用半導體(ti) 合作平台,製定客觀權威的評價(jia) 體(ti) 係、構建完整的車規級芯片審核評價(jia) 能力,為(wei) 汽車芯片國產(chan) 化破局提供支撐。按照計劃,第一步,聯合車企、一級供應商、龍頭芯片設計企業(ye) 、晶圓加工企業(ye) 、封測企業(ye) 、權威檢測機構和行業(ye) 專(zhuan) 家,共同研究製定符合國內(nei) 實際需求的、權威公正的產(chan) 品測試標準和評價(jia) 方法,推動國產(chan) 芯片企業(ye) 達到完整車規級要求;第二步,在易國產(chan) 化芯片領域,推動國產(chan) 芯片進入主流車企供應鏈;第三步,在難國產(chan) 化和極難國產(chan) 化芯片領域,推動國產(chan) 芯片進入主流車企供應鏈。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關(guan) 於(yu) 未來,梁永傑有著樂(le) 觀的判斷:“未來3~10年,新能源汽車需求持續增長,將帶動第三代半導體(ti) 在汽車電子器件領域上量,在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等領域,中國的自主創新力度將越來越大,最終成為(wei) 中國綠色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聲明:本文所用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係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