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前10個(ge) 月中國汽車企業(ye) 出口245.6萬(wan) 輛,同比增長54.1%。“這個(ge) 數字已經超越德國,僅(jin) 次於(yu) 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副總工程師許海東(dong) 預計,今年中國汽車出口總數有望突破300萬(wan) 輛。其中,新能源車“出海”提速,表現搶眼。
中國汽車出口規模不斷創下新高的背後,是海外車主對中國汽車品牌認可度的提升。未來如何走得更遠更好,在專(zhuan) 家看來,車企在自身實力及影響力提升方麵仍需多下功夫。
新能源車出口“彎道超車”
“細覽中國汽車企業(ye) 出口數據,新能源汽車的出口貢獻最為(wei) 突出。國產(chan) 汽車品牌憑借新能源領域優(you) 勢實現‘彎道超車’,發展日漸壯大,出口表現尤為(wei) 亮眼。”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ye) 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對國際商報記者如是說。
事實正是如此。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進入全麵市場化拓展期。數據顯示,前10個(ge)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49.9萬(wan) 輛,同比增長96.7%。不僅(jin) 規模大幅提升,出口市場也日益多元化,正從(cong) 傳(chuan) 統的非洲、中東(dong) 市場逐步向東(dong) 南亞(ya) 、北美、歐洲市場拓展。
在東(dong) 盟重要市場、有“亞(ya) 洲底特律”之稱的泰國,長城汽車近年來是“訂單高企”與(yu) “銷量領先”的代名詞。其旗下歐拉好貓純電動車在泰國預售開啟後的近一周時間內(nei) ,訂單就突破1萬(wan) 輛,穩居泰國純電動汽車銷量榜首位。
日前,吉利汽車集團與(yu) 匈牙利格蘭(lan) 德汽車中歐公司在布達佩斯簽署了合作協議,標誌著吉利汽車將首次進入歐盟市場,其旗下幾何C車型也將成為(wei) 此次“出海”計劃中的主要車型。
上汽在海外市場的發力也在一直推進。據悉,今年上汽自主品牌在歐洲年銷量預計將達到12萬(wan) 輛,歐洲將率先晉級上汽首個(ge) “10萬(wan) 輛級”海外區域市場。
除了傳(chuan) 統出口車企的優(you) 異表現,近期造車新勢力企業(ye) 出口也逐步啟動。近日,哪吒U國際版首次登陸東(dong) 南亞(ya) 並在老撾上市。哪吒汽車宣布進入緬甸市場,成為(wei) 首個(ge) 進入緬甸的造車新勢力。
經過多年的市場磨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在質量、技術、供應鏈體(ti) 係建設、品牌塑造等方麵取得了長足進步,海外市場的競爭(zheng) 力也得到大幅提升。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為(wei) 58.8萬(wan) 輛,幾乎是2020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的3倍。
普華永道日前預測,到2025年中國製造的汽車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將達到80萬(wan) 輛級別,其中大部分將是純電動汽車。
全球化布局仍需多下功夫
談及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品牌加速走向全球的原因,獨立經濟學家、財經評論員王赤坤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從(cong) 世界新能源汽車格局來看,歐美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已經相對落後於(yu) 中國,同時歐洲市場對更先進的新能源汽車需求增加。社會(hui) 分工和市場等因素推動國際產(chan) 業(ye) 加速轉移,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加速“出海”便是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和國際產(chan) 業(ye) 雙向轉移的結果。
北京特億(yi) 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祁海珅則從(cong) 內(nei) 部、外部兩(liang) 方麵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彎道超車的原因。從(cong) 內(nei) 部看,國內(nei) 環境的精心培育提升了車企“出海”的底氣。近年來,國家在政策方麵持續不斷給予新能源汽車行業(ye) 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大力鼓舞與(yu) 支持,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規模化發展與(yu) 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使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技術迭代、更新升級等都處於(yu) 全球先進水平。
從(cong) 外部看,市場需求為(wei) 中國品牌發力歐洲市場提供了機遇。為(wei) 實現減碳目標,近年來歐洲多國政府陸續公布碳排放目標,並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比如,挪威推出多項支持電動化轉型的政策,包括對電動車免征25%的增值稅、免征進口關(guan) 稅、免征養(yang) 路稅;德國則將新能源補貼延長至2025年,進一步激活了新能源汽車市場。
“當前自主品牌出口的機遇很好,新能源車需求很大,正是中國汽車出口的好機會(hui)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hui) 秘書(shu) 長崔東(dong) 樹表示。
然而,這並不代表中國汽車品牌“出海”之旅一帆風順。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國際商報記者直言:“目前,自主品牌汽車立足海外還麵臨(lin) 品牌影響力與(yu) 售後服務網絡不足所造成的市場拓展能力相對缺乏等問題。”
“未來自主品牌車企要在維持自身技術創新領先性的同時,還應及時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並加大構建售後服務、汽車金融等行業(ye) 生態圈的力度,以把握住海外市場蘊藏的巨大機遇,加速中國車企的全球化進程。”柏文喜說。
王赤坤則強調,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程度遠超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企業(ye) 在“出海”過程中應適時調整其經營戰略,增強應對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