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破浪”出海

來源:中國能源報 時間:2023-10-12 分享: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汽車出口量達294.1萬輛,同比增長61.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72.7萬輛,同比增長1.1倍。
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連續8年問鼎全球,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正以豐富的產品種類、過硬的產品質量,受到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隨著國產新能源汽車海外熱度持續提升,新能源汽車出口已經成為拉動我國汽車出口的重要力量。
多因素助力出口創佳績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在全球市場呈現持續領跑態勢,主要得益於產品本身的競爭力。”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物美價廉,並且產品技術水平全球領先。”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王寧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產能、技術、成本上具備領先優勢。“自主可控方麵,中國已經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電動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一些歐洲車企對電動化轉型準備不充分,導致整車產品以及關鍵零部件核心競爭力不強。多因素疊加促使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延續高增長態勢。”
新能源汽車出口創佳績,也離不開高效暢通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據了解,中歐班列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開辟了新的出口路徑。
近年來,汽車出口的蓬勃發展對整車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前,新能源汽車出口操作複雜、海運困難、公路運輸成本高,無法滿足需求。2022年10月,中歐班列開啟新能源汽車運輸,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開始成為部分新能源車企的重要出口通道。
中國物流集團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平台中儲智運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中歐班列開展新能源汽車運輸已成為當前公司業務的重中之重,已有多家知名新能源汽車品牌與我們開展合作。基於資源及經驗優勢,我們可提供新能源汽車運輸政策谘詢、資質辦理、班列運輸等全套服務,助力新能源汽車低成本、高效率地‘走出去’。公司還與多地陸港建立聯係,開通了鄭歐班列、蓉歐班列、渝新歐班列、長沙班列、中俄班列,線路涵蓋波蘭、荷蘭、德國等十個國家近二十座城市。”
出海麵臨新挑戰
不過,中國新能源汽車走紅國際市場的同時也開始麵臨新的挑戰。
近期,歐盟宣布將對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引發爭議。“歐盟想通過進行反補貼調查的方式,拖延或阻斷中國電動汽車賣到歐洲。”林示表示,“歐盟對中國所謂的反補貼調查是沒有道理的。中國電動汽車之所以物美價廉,是得益於產業鏈優勢,上下遊企業通過不斷積累的技術創新,形成整體成本優勢。”
“從短期看,歐盟反補貼調查肯定會對我國電動汽車出口產生一定影響,打擊上下遊企業進軍歐洲市場的信心。”林示補充稱,“但是,貿易保護隻會導致本地產業更加落後。並且,歐盟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巨大補貼視而不見,反而對中國企業實施調查,是非常不公平的,完全不符合自由貿易規則。”
“與中國相比,歐洲電動汽車產業鏈成熟度、技術創新能力存在明顯短板,並且從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電動汽車比歐洲企業生產的更便宜。”王寧說,“另外,從產品端來看,歐盟、美國一直希望相關汽車品牌實現本地化生產,除了整車企業,目前國內鋰電池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也應積極布局海外,依托本地化生產製造。”
探尋產業優勢最大化
針對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林示進一步建議:“歐洲40多個國家法律法規、風土人情各有差異,依靠當地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賣車可以快速進入市場。當然,因為電動汽車的特殊性,可以將售後環節盡量直接觸達用戶,幫助用戶解決問題、升級需求,以舊客戶帶新客戶。”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新能源車企需要適應海外市場消費需求和政策環境,積極了解並遵守各國的環境和安全法規,確保產品符合當地標準。
“中國汽車工業正處於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整車企業一定要抓住時機。未來,至少要有1-2家達到千萬級規模的車企出現。企業要將歐盟、南美、東盟等區域的相關法規政策鑽研透。比如,歐盟《新電池法》要求自2024年7月起,動力電池以及工業電池必須申報產品碳足跡,到2027年7月要達到相關碳足跡的限值要求。國內企業要提前布局,保持產品出口優勢。”王寧指出,“我國新能源車企出海前景廣闊,市場空間巨大。以比亞迪為例,今年衝刺30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基本沒問題,但未來想實現800萬輛-1000萬輛的年銷量單靠國內市場支撐難度較大,還需要有國外市場助力。當前,我國電動汽車產業成本、技術優勢領跑全球,未來如何將這種產業優勢發揮到最大化,轉變成產業勝勢是關鍵所在。”(姚美嬌 李玲)
聲明:本文所用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係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