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264億(yi) 美元,同比增長8.65%;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占全球份額的24%,位居世界第二;汽車運輸船占全球市場的85.3%,萬(wan) 箱以上集裝箱船占到全球市場的58.7%,均位居世界第一……過去的一年,中國不僅(jin) 在船舶出口上實現了同比增長的好成績,而且,在全球高端船型領域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大量承接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訂單也成為(wei) 了中國船舶工業(ye) 發展新的亮點。高端客滾船、風電安裝船,以及雙燃料船舶市場份額的提升也詮釋著中國造船的產(chan) 品結構不斷調整,向著高端製造領域邁進。
高端船舶市場份額不斷提升
目前,中國高端船型受到了國際市場的青睞,船舶企業(ye) 承接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訂單量實現快速增長,結構調整成效明顯,新船訂單質量持續提升。“2022年,我國船企鞏固優(you) 勢船型市場領先地位,夯實了新船訂單基礎。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我國共有12種船型新接訂單位列世界第一,其中,新接散貨船、集裝箱船、汽車運輸船和原油船新接訂單分別占全球總量的74.3%、56.8%、88.7%和66.1%。特別是在大型LNG船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接大型LNG船訂單國際市場份額首次超過30%。”华体汇体育登陆船舶分會(hui) 行業(ye) 主管李雅君表示。
在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中國綠色船舶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相關(guan) 政策和標準的出台,也為(wei) 中國船舶工業(ye) 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9月,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5部委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內(nei) 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優(you) 先發展綠色動力技術、加快推進智能技術研發應用、提升綠色智能船舶產(chan) 業(ye) 水平、建立健全綠色智能船舶產(chan) 業(ye) 生態等具體(ti) 目標,明確了積極穩妥發展LNG動力船舶,加快發展電池動力船舶等船型。2022年12月,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第七〇二所、中國船舶集團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等多家機構共同完成的《船舶與(yu) 海洋技術船舶定距螺旋槳用的消渦鰭設計和製造指南》國際標準正式發布。這標誌著中國在船舶綠色節能領域國際標準製定方麵取得重大突破。
在政府引導與(yu) 政策扶持下,中國船舶工業(ye) 積極向綠色低碳轉型發力。據中船協統計,2022年,在全球新船訂單中,有超過49%的雙燃料綠色船舶訂單由中國建造,這一數據比2021年提高了24個(ge) 百分點。
船企新接訂單量居世界前列
散貨船、集裝箱船居於(yu) 中國船舶出口前兩(liang) 位,浮動或潛水式鑽探或生產(chan) 平台占比大幅提升。數據顯示,2022年,在中國船舶出口總額中,散貨船占比22%、集裝箱船占比17%、浮動或潛水式鑽探或生產(chan) 平台占比從(cong) 2021年9.16%大幅提升至14.7%,油船占比11.8%,燈船、消防船、起重船等不以航行為(wei) 主的船舶占比4.97%,機動多用途船占比4.54%,載重量在2萬(wan) 噸及以下的機動滾裝船占比3.49%。
在全球新造船市場大幅回落的背景下,中國船企繼續鞏固了在散貨船、集裝箱船等優(you) 勢船型領域的領先地位,三大造船指標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同時,新船價(jia) 格、人民幣匯率以及鋼材價(jia) 格等影響船企盈利能力的要素均朝著有利的方向變化,帶動了船企盈利能力持續改善。盡管有疫情反複,國際形勢嚴(yan) 峻等不利因素,去年中國造船的國際市場份額仍連續第13年穩居世界第一,中國造船業(ye) 全球領先的位置仍未改變。“從(cong) 三大造船指標來看,我國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50%左右,以修正總噸計,則分別占43.5%、49.8%和42.8%,同樣保持著領先地位。”李雅君表示。
此外,2022年,中國分別有6家造船企業(ye) 進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前十強。“全國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ye) 集中度為(wei) 64.9%,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ye) 集中度為(wei) 63.6%,手持訂單量前10家企業(ye) 集中度為(wei) 65.8%,繼續保持較高水平。” 李雅君表示。
今年船舶出口有望達到290億(yi) 美元
談到2023年中國船舶出口將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時,李雅君預計,2023年中國船舶出口額有望達到290億(yi) 美元,實現同比增長10%。
“保持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產(chan) 品出口的穩步增長,將是未來我國船舶出口的主要方向。” 李雅君表示,中國船舶企業(ye) 要發揮在散貨船和油船領域的優(you) 勢,在節能環保、智能等方麵不斷創新發展。在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和集裝箱船領域,要對標韓國和日本,向韓日船企取經、學習(xi) ,加快縮小存在的差距。
中國船舶業(ye) 的發展不僅(jin) 要靠船舶企業(ye) 的努力,還要靠國家相關(guan) 部分的大力支持。對此,李雅君建議,政府應加大對船舶行業(ye)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麵的財稅和政策支持力度,同時,堅持政府推動、企業(ye) 主導,創新商業(ye) 模式,推動大中小企業(ye) 構建穩定配套聯合體(ti) ,支持國內(nei) 企業(ye)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結合技術、人才、品牌引進,補齊高端關(guan) 鍵配套設備的短板。此外,還應加大對綠色動力與(yu) 減排係統、控製係統、海工鑽井與(yu) 生產(chan) 設備等弱勢領域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產(chan) 業(ye) 化支持力度,提升LNG裝備、綠色船舶、豪華郵輪、深海采礦裝備等整體(ti) 配套供應能力,打通船舶行業(ye)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配套協作的堵點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