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場
北京4月19日電 開羅消息:據埃及《金字塔報》報道,當地時間18日,埃及政府同意建立一個(ge) 製造、維護和出口遊艇及海事設備的自由區。根據內(nei) 閣聲明,該自由區將隸屬於(yu) 蘇伊士運河現代船舶公司,占地麵積為(wei) 51150平方米,位於(yu) 紅海沿岸的薩法加鎮以南。
2024年4月5日,土耳其貿易部發布第2024/13號公告稱,應土耳其國內(nei) 生產(chan) 商申請,對原產(chan) 於(yu) 中國、意大利和塞爾維亞(ya) 的儲(chu) 水式電熱水器(土耳其語:Termosifon-Elektrikli,Depolu Su Isıtıcısı)啟動反傾(qing) 銷第二次日落複審調查,涉案產(chan) 品的土耳其稅號為(wei) 8516.10.80.00.19。案件調查期間,現行反傾(qing) 銷稅持續有效。公告自發布之日起生效。利益相關(guan) 方應於(yu) 公告發布之日起37日內(nei) 提交調查問卷、案件評述意見及證據材料。
日前,根據韓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韓國2月半導體(ti) 產(chan) 量同比激增65.3%,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韓國半導體(ti) 庫存連續第二個(ge) 月下降,減少了16.2%,進一步印證了市場需求的強勁;半導體(ti) 出貨量也實現了59%的增長,略低於(yu) 1月份的62.7%。此外,韓國貿易部表示,韓國3月份半導體(ti) 芯片出口117億(yi) 美元,同比增長35.7%,為(wei) 2022年3月以來單月最高。
除了大肆操弄人權話題,歐洲貿易保護主義(yi) 也呈現出不斷抬頭跡象。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上月,歐盟對中國中車子公司發起“反補貼調查”。3月初,歐盟又要求海關(guan) 對來自中國電動汽車進行進口登記。
2024年3月15日,印度財政部稅收局發布第07/2024-Customs(ADD)號通報稱,接受印度商工部於(yu) 2024年1月6日對原產(chan) 於(yu) 或進口自中國的鋁合金車輪轂[Aluminium Alloy Road Wheels(ARW)]作出的第二次反傾(qing) 銷日落複審終裁建議,決(jue) 定繼續對中國的涉案產(chan) 品征收為(wei) 期5年的反傾(qing) 銷稅,稅額為(wei) 0.23~1.71美元/千克,其中涉案生產(chan) 商浙江曙光實業(ye) 有限公司(Zhejiang Shuguang Industrial Co., Ltd.)為(wei) 0.23美元/千克、浙江今飛凱達輪轂股份
2024年3月19日,土耳其貿易部發布第2024/9號公告稱,對原產(chan) 於(yu) 中國的光伏組件(土耳其語:bir modül halinde birleştirilmiş veya panolarda düzenlenmiş fotovoltaik hücreler)反傾(qing) 銷案作出反規避終裁,裁定中國的涉案產(chan) 品經由越南、馬來西亞(ya) 、泰國、克羅地亞(ya) 及約旦出口至土耳其以規避反傾(qing) 銷稅,因此決(jue) 定將該案日落複審終裁(參見土耳其第2023/26號公告)確定的反傾(qing) 銷稅適用於(yu) 越南、馬來西亞(ya) 、泰國、克羅地亞(ya) 及約旦的涉案產(chan) 品
“韓國造船企業(ye) 被視為(wei) 中美貿易戰的受益者。”《韓國時報》17日以此為(wei) 題報道稱,韓國造船業(ye) 人士當天表示,隨著造船業(ye) 成為(wei) 美中戰略競爭(zheng) 的“新戰場”,他們(men) 對韓國造船業(ye) 能夠提高其在全球市場的整體(ti) 份額越來越持謹慎樂(le) 觀態度。報道稱,當地時間3月12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hui) (USW)等五大工會(hui) 組織提出請願,正式要求拜登政府對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業(ye) 的“不合理和歧視性”做法展開貿易調查。請願書(shu) 敦促政府對在美港口停靠的中國船隻
作為(wei) 最大的新興(xing) 汽車市場之一,印度對全球車企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人口眾(zhong) 多、市場基數大、人均汽車擁有量偏低……這是國際汽車企業(ye) 競相進入印度市場的理由。但這些車企又不得不望而卻步,因為(wei) 印度對進口汽車一直征收高關(guan) 稅。4萬(wan) 美元以下70%、4萬(wan) 美元以上100%,沒有多少車企願意額外支出這筆成本。經過長時間談判之後,印度政府終於(yu) 同意削減跨國公司的電動汽車進口關(guan) 稅,不過條件是,要在當地建廠生產(chan) 電動汽車。降至15%大選即將到來
據英國造船和海運動態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研究”3月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月韓國船企承接訂單量排名全球第一,趕超中國。2月全球船舶訂單量為(wei) 341萬(wan) 修正總噸(CGT,100艘),同比增長18%。韓國承攬其中的171萬(wan) CGT(50%,28艘),位居第一;中國承攬141萬(wan) CGT(41%,59艘),排在第二。截至2月底,全球手持訂單總量環比減少13萬(wan) CGT,為(wei) 1.2588億(yi) CGT。中國和韓國的手持訂單量分別為(wei) 6223萬(wan) CGT(50%)和3861萬(wan) CGT(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