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5-05 00:00:00
4月25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空間站名稱標識征集活動麵向社會公眾啟動,航空航天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技術水平接近先進行列
"目前我國航天業在綜合實力上,排在第二集團的前列,第一集團包括美國、俄羅斯,第二集團,包括中國、歐盟、印度、日本等。航天產業收益豐厚,對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牽引作用,已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重點產業。"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教授李大光介紹說。
"我國航天業的發展經曆了技術的研發、產業化的檢驗,已經具備和達到推廣的能力和標準,現在隻需要國家在推廣方麵給予政策方麵的支持,讓航天業的最新技術成果能夠盡快進入到商業化的運作中,拉動國民經濟和各種產業的開發利用。"專門從事北鬥導航係統高新技術開發與應用的北鬥天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劉忠華表示。
在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鏈中,衛星產業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北鬥二代導航係統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北鬥係統的國產導航定位產品的研發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在看來,中國人這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位置報告或者說短電文通信功能的北鬥係統,國外也非常認可。"劉忠華說,"無論是係統的穩定性、授時的精度、產品的規格已經完全達到甚至超過GPS的水平。"
技術帶動航天產業發展
"隨著對航天科技、設備的開發能力的提高,我國的航天產業也在不斷地擴展。"李大光介紹說,"總體來說,航天技術發展帶動航天產業發展,進一步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其他相關產業的開發利用,對維護國家安全領域也有一定的貢獻。"
目前國內所有航空航天上市公司分別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3家集團,2009年3家公司合計收入3322億元,比2008年增長16.5%,3家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合計收入589億元,比2008年增長13.4%。這兩年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中國航空航天產業依舊堅挺,而且發展勢頭迅猛。
航空業經曆了60年的發展,從機型來看,累計生產幾十種飛機和直升機超過2萬架,發動機近6萬台,導彈2萬多枚,出口和援贈飛機2400多架。整個"十一五"期間,中國民用航空工業產品產值達到467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7倍。
在航天方麵,中國的航天產業在應用端有著五六百億元的產業規模,截至目前成功發射自主研製的航天器100多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成功進行了45次運作火箭發射,將自主研製的51顆衛星發射上天,形成了氣象、資源探測等多個衛星係列。
李大光介紹說,航天業一直在邊建設邊運行。在發展的過程中,在民用上有哪方麵的需求,就會進行進一步的研發。現在大量運用於民用的航天空間技術,實際上是利用空間技術對地麵的生產和建設給予信息係統的支持,比如導航定位、衛星的普查、遙感、氣象、勘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