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5-28 00:00:00
作為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我國的應急救援體係仍不健全。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間限製較少等優勢的航空救援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應急救援手段,因此,在北京召開的“應急管理與航空救援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與會者呼籲要大力發展航空救援。
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在會議中,總結了“5?12”汶川地震中航空救援發揮的作用,以及暴露出的問題。 “5?12”汶川地震救援階段,共出動飛機、直升機428架,實施抗災救援飛行8000多架次。暴露出的問題主要是救援裝備數量太少,救援機型不配套,基礎設施不健全,航空救援體製不完善,缺乏專業救援隊伍等。
據了解,“4?14”青海玉樹地震救援中,航空救援同樣發揮了巨大作用。地震發生後,第一支趕到玉樹前線的援救力量是搭乘空客飛機前往的。因為玉樹距省會城市西寧有800多公裏,距青藏鐵路500多公裏,在之後的短時間的救援中,主要依靠航空救援。但是因為玉樹的高海拔,對機型要求較高,一般飛機不能勝任。另外,我國航空救援飛機布點不科學,影響救援效果。
劉大響院士提供的數據表明,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形成了符合國情的航空救援體係。美國可用於救援的直升機近1萬架,加拿大有1000多架,而我國救援直升機隻有30多架,而且大多是小噸位的。俄羅斯有4萬餘人的部隊用於應對各種災害,德國建立了覆蓋全國的航空救援體係,在整個德國國土內任何一點突發情況,15 分鍾內都可以得到國家的航空救援服務。巴西、韓國等國也成立了專職的航空救援隊。
劉大響院士提出,建立航空應急救援體係一方麵是加快直升機、通用飛機等航空器的研製,另一方麵是建立國家航空應急救援中心,組建航空應急救援隊伍,應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