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4-01 00:00:00
中美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原因是中美戰略的衝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餘斌在最近一次內部會議上說。
餘斌稱,奧巴馬上台後,反思美國發生次貸危機的原因,為防止產業進一步“空洞化”,提出把美國重新打造為全球製造業大國,計劃在未來5年中實現出口增長1倍,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出口國。目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全球製造業中心”和第一大出口國,成為美國實現其戰略的最大障礙。
餘斌將集中在人民幣匯率上主要問題歸納為以下三個:一、在美中貿易中,美國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人民幣匯率嚴重低估,誇大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二、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了40%,破壞了國際貿易的平等競爭原則;由於巨額貿易逆差,工作機會流失,失業率上升;三、人民幣升值,降低了進口原油、鐵礦石等價格,有利於抑製國內的通脹。
餘斌認為,首先,美中貿易中美出現巨額貿易逆差存在著統計誤差。雙邊統計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一是當貨物經第三地轉口時,往往被重新包裝、簡單加工或直接加價,進而產生增值;二是部分貨物在中國報關時被報作對中轉地的出口,但最後被轉運至美國,美國按原產地規則記為自華進口。 2006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由原來美方統計的2326億美元調減為1734億美元,減少26%。在2009年10月,中國商務部與美國商務部、美國貿易談判辦公室聯合簽署了《中美貨物貿易統計差異研究報告》。
其次,即使人民幣升值也難以減少順差。數據顯示,中國自2005年開始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2006年人民幣升值3.35%,2007年和2008年升值均接近6%。2005-2008年間,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超過21%。但同期中國的貿易順差也在增加。2006年順差為1774 億美元,2007年為2622億美元,2008年更是高達2954億美元。上世紀80年代,德國、日本的貨幣大幅升值,也沒有減少其貿易順差。
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中國出口產品征收高額關稅或人民幣大幅升值,美國利益也將受損:一是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二是美國被迫從其他國家進口質次價高的產品;三是由於美國已不生產同類產品,國內就業機會難有增加。
人民幣升值影響中國出口,不利於世界經濟複蘇。中國出口產品中,加工貿易占50%,出口總額中由外資企業(當然也包括美國的企業)實現的出口約占一半。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經濟複蘇的主要動力源泉。中國進口減少和跨國公司生產萎縮將拖累脆弱的世界經濟。餘斌給出一個例子。1985年廣場協議後一年中,日元兌美元匯率升值30%以上。由於外需萎縮,經濟嚴重衰退。為應對經濟衰退,日本政府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以擴大國內消費和投資。日本銀行連續5次將再貼現率從5%下調為2.5%,並在曆史最低利率水平上維持了兩年又一個季度。資金過剩,股市和房地產形成泡沫。在資產價格急劇上升3年後,實施緊縮貨幣政策。股價和房價分別持續了半年和兩年以上的上漲後,泡沫經濟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