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1-15 00:00:00
去年9月末,高歌猛進的風電設備製造業被列為抑製產能過剩的六大重點行業之一。隨後,關於風電設備產能是否過剩的爭論變得愈加激烈。 我國風電產業究竟麵臨哪些問題,未來如何發展,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產業政策推波
專家認為,我國風電產業發展速度超乎尋常,已呈現過熱跡象,而相關產業政策起到推波的作用。
全國風能資源普查最新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初步探明陸域離地10米高度風能資源總儲量為43.5億千瓦,其中技術可開發量約為3億千瓦。如果按風電機組輪轂的高度推算,風能的技術可開發量約為6億千瓦。
早在2002年前,全國風電場隻有30餘個,裝機容量為46.8萬千瓦,風電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到2005年,裝機容量也隻有76萬千瓦。但在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頒布後,我國風電產業呈跨越式發展態勢,截至2008年底,全國風電裝機容量已達894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1.1%。與此同時,國家繼續推動大型風電基地建設,內蒙古、河北、甘肅等地規劃建設若幹個數百萬千瓦基地。
在國家政策支持和能源供應緊張的大背景下,風電設備製造業迅速崛起,成為很多企業眼中新的經濟增長點,風機行業也成為財富神話的代名詞。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原有的規劃預期。有媒體報道,國家批準開工的風電等新能源項目屢屢突破既定規劃,不僅總量上得快,而且單一項目規模也求大,目前各地紛紛爭建1000萬千瓦的“風電三峽”。針對風電這個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認為,“推動中國風電產業高速發展的動力來自國家的政策傾向,受其影響的程度大於50%。”
金融危機助瀾
全球金融危機也催生了我國風電製造業產能迅速膨脹。金融危機對很多電器出口企業造成極大衝擊,使產品出口量大幅萎縮。此時,一批頗具實力的大型企業、上市公司等紛紛進入風電設備製造領域。
隻幾年的光景,我國已成為繼美國、德國、西班牙之後的全球第四大風力發電國家。據統計,國內風電整機廠商從2004年的幾家急劇擴張到2008年的80多家,風葉生產企業達50多家,塔筒生產企業近100家。
巨大需求誘惑
與此同時,巨大的市場需求助長了風電製造產業過度發展。
在去年9月30日召開的國家電網公司“促進新能源發展工作會議”上,國家電網公司預測:到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接近1.5億千瓦。
誘人的市場需求誘惑下,誰甘落後?
2009年上半年,除了五大發電集團外,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國家開發投資總公司、中國節能投資公司等紛紛進入該領域,風電因此被業界稱為“央企豪賭下的新能源盛宴”。
與此同時,風電製造的高額利潤也驅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追逐。國內最大的風機製造企業???金風科技,風電整機的毛利率曾達到29%,令人咂舌的財富神話不斷上演。
在風電製造業非理性發展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不斷加大對風電設備製造業招商引資的力度。在近兩三年間,風電製造業產能呈爆炸式增長。除東方電氣集團較早進入風電製造領域外,天威保變、上海電氣,以及北重汽輪電機、湘電股份等先後進入其領域。
行業麵臨洗牌
種種因素,導致風電產業走上瘋狂擴張之路。
從2004年開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數量增長達10倍以上。風電裝機容量增長了25倍。風電發展速度迅猛,也讓2007年國家頒布的到2020年實現3000萬千瓦的長遠發展目標,僅2年後就顯得不合時宜。2010年,國內風電的裝機容量就可能突破這一目標。
資料顯示,2009年上半年,我國風電設備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增長135.7%。2009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預計隻有800萬~900萬千瓦之間,而目前我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前4家,產能就已達到1200萬千瓦,是“十一五”規劃的2倍。根據有關規劃,2010年我國風電裝備產能將超過2000萬千瓦,而每年風電裝機規模為1000萬千瓦左右。
有專家認為,與傳統產業的發展軌跡類似,新能源項目一哄而上的同時,風電行業出現重複建設的傾向,許多製造業企業轉行生產風電設備,但沒有獨立研發核心技術,大批投產項目的同質化現象嚴重。
據知情人透露,目前風電設備企業中,部分企業在渾水摸魚,有些企業研發能力非常薄弱,高額利潤驅動下上馬了風電,所生產的產品純屬仿製。同時,風電價格戰已經拉開序幕。
專家分析,風電整機設備行業洗牌已成必然。如果把“上帝要讓人滅亡,必先使人瘋狂”用在風電產業上,無序擴張導致的產能過剩,使我國風電設備製造業正麵臨一場嚴酷的你死我活的競爭。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滿足未來市場需求,風電設備企業隻有幾家就夠了,而現在卻有80多家。”專家認為,“生存下來的企業首要的是依靠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在規模化生產的情況下,其產品的可靠性尤其重要。尤其是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下達到多年的安全運行,沒有一套科學的質量管理體係和高水平的製造技術是不能實現的。”
“風電產業生產能力,寧可增長慢一點,但是要紮實一點,以便滿足未來大規模風電發展的需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鬥如是說。由於我國大多數風電製造商都是通過引進技術進入風電領域,仍處於由“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轉向“自主創新”的階段,而風電設備核心技術的缺失已成為行業發展的“軟肋”。因此,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將是我國風電產業的長遠目標,解決風機運行中的產品質量問題也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