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進入华体汇体育登陆[請登錄][免費注冊(ce) ] 我的辦公室 |客服中心|English

  • 資訊

中國新能源或將遭遇產能過剩

時間:2009-11-27 00:00:00

  中國新能源產能真的過剩了麽?當風電、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在全球低碳經濟的熱潮中備受推崇的時候,這樣的質疑卻逐漸浮出水麵。
      
        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周鳳起日前在2009年度深圳可再生能源技術與投資研討會上透露,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開始對新能源產業再進行一次為期十天的摸底,以確認該產業發展和重複建設等狀況。
      
        事實上,就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多部門於9月29日將風電設備、多晶矽與部分傳統製造產業一同列為“抑製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對象之後,一些業內人士即指出,應正確看待產業內部出現的問題,謹防“過剩之說”被片麵誤讀。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行業出現的投資一哄而上和重複建設現象值得警惕,但目前的“過剩”主要為結構性過剩,問題出在產業鏈的個別環節,不應全盤否定整個行業的發展和前景。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也在多個場合強調,出現產能過剩問題的是風能設備和多晶矽的生產製造,片麵認定整個新能源產業過剩隻會阻礙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有數據顯示,中國目前風電行業風電機組整機製造企業超過80家,截至2008年底中國已安裝風電機組11638台,總裝機容量1217萬千瓦。2008年中國多晶矽產能約2萬噸,在建產能達8萬噸。
      
        相比於洶湧而來的“產能過剩說”,統計數據也許能說明一定的問題。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在2008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構成中,煤炭依然占據69%的比重,風電、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所占份額不足2%。
      
        “新能源在全社會的用量微乎其微,怎麽能談得上是過剩了呢?這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李俊峰說,“新能源產業就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孩,正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理解與扶持;就目前而言,這個領域的市場開發仍非常有限,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
      
        分析人士指出,縱觀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曆程,包括個別產業鏈條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核心製約因素均為技術研發。缺乏核心技術、重複低端產業鏈建設使得中國新能源產業始終缺乏核心競爭力,常常受製於“人”。
      
        據介紹,中國的許多風能標準是從國外引進,不一定適合國內特有的低溫、大風、沙塵暴等天氣條件;同時,許多中國企業將目光過多的投入到產能的擴張上,忽略了研發等能力的提高,“強裝備而弱創新”問題仍相當突出。
      
        “盲目的粗放式發展對於新興行業來說是‘致命’的,企業和政府應當加快培育內生性科技研發能力,使得中國新能源向著優質和高效的方向發展,並且服務於建立低碳型經濟社會。”李俊峰說。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李德英教授認為,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和發展都要經曆“陣痛期”,競爭在所難免,但這也有助於加強行業競爭,通過優勝劣汰,和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目前迫切需要重視的是怎樣開發國內市場,解決市場消納能力不足的問題。”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環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說:“‘產能過剩’的籠統表達並不確切,而是從當前的產業化背景和政策扶持角度來看,許多基礎配套設施尚不完善,市場所能容納的程度還不高。”
      
        在他看來,新能源的產能調整需要“發揮市場調節基礎性作用,同時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政府需要幫助企業搭建技術研發平台,支持研發和產學研結合,通過創新開發新材料、新工藝和技術產品來降低成本,並著眼於未來能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

||客服中心|||| |

地址:北京市東(dong) 城區建國門內(nei) 大街18號(恒基中心)辦公樓2座8層 郵編:100005

電話總機:010-58280809 傳(chuan) 真:010-58280810,010-58280820 會(hui) 員服務郵箱:member@anexpatinsingapore.com
會(hui) 員服務熱線: 010-58280888,010-58280836(工作日上午8:00-12:00 下午13:30-17:00)

Copyright © CCCME 华体汇体育登陆 版權所有 |

本網站將在文章轉載後一個(ge) 月內(nei) 支付原創作者稿酬。請未及時領取稿酬的作者及時聯係信息部,如超過6個(ge) 月未領取者,將被視為(wei) 自動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