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11-27 00:00:00
國際商業組織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說,中國刺激計劃帶來的新增投資可能會壓垮全球市場,導致貿易衝突激增,顯示出外界日益擔心中國政府支持增長所帶來的副作用。
中國歐盟商會周四在一份報告中說,寬鬆信貸和其他刺激中國企業擴張的措施加在一起造成鋼鐵、鋁業、水泥和化工等領域新建了很多工廠。該組織說,在全球經濟危機期間,工業產能的增加可能會壓縮全球的利潤率,導致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
報告說,中國的刺激計劃向越來越值得質疑的項目發放大量信貸,幾乎可以肯定會增加投資和製造業的直接和間接補貼。中國的增長模式要求歐盟和美國等外部需求能夠消化中國的過剩產能;由於發達國家經濟複蘇乏力,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
中國歐盟商會敦促美國和歐盟幫助中國調整政策,以防止貿易衝突出現破壞性的爆發;目前貿易衝突已經在增加。
如果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更少的話,該組織代表的企業確實能夠受益。不過很多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大規模擴大工業產能的做法與持續的貿易順差、高企的全國儲蓄率和巨額外匯儲備等廣泛的經濟問題有關。
中國政府也日益專注銀行貸款和公共建築工程項目激增所帶來的風險。近幾個月來,北京方麵宣布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新增投資實施限製,監管部門也悄悄行動起來給銀行貸款的大幅增長降溫。
國務院9月份在一份聲明中說,不少領域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有的甚至還在加劇。不僅是鋼鐵和水泥等傳統行業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和多晶矽等新興產業也是如此。
舉例來講,盡管鋼鐵行業去年產能6.6億噸,已經超過了約5億噸的國內需求,然而政府估計目前在建的鋼鐵廠將有5,800萬噸的年產能。政府說,水泥的年產能有望達到27億噸,遠遠超過預測的16億噸需求,而甲醇企業的開工率隻有40%。
由於中國的快速增長使需求可以很快地趕上供應,長期以來,中國企業都在建設比短期需求還要大的產能。在某一年算過剩產能,在下一年可能就算產能不足了。因此,今年中國經濟的複蘇鼓勵了企業投資不斷增長的市場。
比如,隨著建築行業的需求強勁反彈,鋼鐵生產一再刷新紀錄。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維格勒沃斯(Thomas Wrigglesworth)說,很多新增鋼鐵產能實際上是政府在刺激計劃推出之前就已經計劃好的,目的是用更先進的鋼鐵廠替代過時的。他說,更令人擔心的是,小規模、低效產能的關閉實際上並沒有貫徹執行。
地方政府沒有關閉小鋼鐵廠,而是常常鼓勵它們擴大產能以增強競爭力。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指出了若幹這樣的係統性問題,正是這類問題促使中國繼續擴大企業產能。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經濟過度傾向於投資,同時指出很難說現在看似過剩的產能今後是否是不需要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經濟學家王慶說,我認為,如果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往往會誇大問題。我們必須看看供需關係中的需求一方。不過中國企業確實擁有大量的存款和寬鬆信貸,使它們可以迅速進行新的投資。他說,每當一個賺錢的機會出現時,就往往會有大量的資金流入那個領域,而供應的增加會壓縮利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