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11-12 00:00:00
昨日,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出現在成都理工大學國際學術報告廳。雖已75歲高齡,但這位天體化學和地球化學界的著名科學家,卻依然精神矍鑠。歐陽自遠透露,中國將在明年升空中國自己的“空間站”雛形??“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預計明年升空
記者在昨日的報告會上獲悉,繼2007年中國探月工程發射“嫦娥1號”取得重大突破之後,中國的深空探測邁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而被稱為“中國空間站”的“天宮一號”不出意外也將於明年升空。據了解,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10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實際上是空間實驗室的實驗版,采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之後,將發射“神舟八號”。“神八”是一艘無人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無人自動對接試驗。2015年前,還將陸續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最終在2020年建成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天宮”。
據歐陽自遠介紹,自上世紀50年代人類嚐試探月以來,先後經曆了探月高潮期(1958年?1976年)、寧靜期(1976年?1994年)、重返月球期(1994年至今),而就是在世界各國爭先進行太空研發競賽的大背景下,人類也僅僅6次成功登月(全部屬於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對於探月,有人質疑說:連地球的事情我們都幹不完,還花那麽多錢研究月球那不是本末倒置嗎?對此,歐陽自遠說:“月球並不是看似地那樣掛在天上與地球毫不相關,研究這個地球忠實的‘守護者’的意義在於,我們能從它的身上看到我們地球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歐陽自遠告訴記者,之所以計劃明年發射“天宮一號”,與嫦娥工程也有著密切的關係。眾所周知,與探月工程有著親緣關係的就是“深空探測技術”,而中國麵對探月這塊從未涉足的“處女地”可以說毫無經驗。所以,隻有一步一步打好堅實的“深空探測技術”基礎,才能為今後的嫦娥工程積累經驗。
揭秘“嫦娥1號”台前幕後
由589軌環圖拚接而成的月球三維立體全圖,是目前世界各國發布的月球表麵影像中最全、最好、分辨率最高的珍貴圖片,月球等高圖,月壤分析圖……一幅幅“嫦娥1號”傳回的月球圖片令在場師生無不為之驚歎和著迷。
“從美國贈送的不到一克的月球岩石開始,到1994年著手推進‘嫦娥工程’,我們已經作了近35年的探月準備,我相信中國有能力去探測月球。”歐陽自遠說,2007年發射“嫦娥1號”時,他是又激動又緊張,生怕這個“新生兒“半路夭折,直到“嫦娥1號”圓滿完成預定4個科學目標他才微微鬆了一口氣。
“但‘嫦娥1號’的研發與發射的全過程並不是一路坦途,我們也遇到了大量的公關難題。”歐陽自遠說,“嫦娥1號”曾遇到4項主要難題,包括軌道設計、三軸穩定、38萬公裏的精確測控、38萬公裏的數據接收。
歐陽自遠介紹,因為月球一天就相當於地球一個月,這就意味著嫦娥工程一個月僅有一次“發射窗口”(發射機會),並且必須在35分鍾內完成。麵對這個問題,嫦娥工程科學家們決定提前兩天發射,使“嫦娥1號”在近地軌道繞行兩天,這將“發射窗口”變通為3次,成功解決了軌道設計的問題。同樣,在“嫦娥1號”發射中的其它問題也一一化解,最終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