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11-12 00:00:00
“2009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正式開幕的第三天,前來參會的首位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中國人??林毅夫,昨日在北京飯店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就經濟刺激是否必然導致通脹、如何通過“調結構”來保增長以及人民幣匯率等問題,給出了精彩的回答。
觀點一:明年中國可實現兩位數增長
“中國經濟明年有可能實現兩位數的高增長,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的產業和技術升級的空間還很廣闊。”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昨日表示。
雖然在國家4萬億刺激政策的帶動下,2009年“保八”尚無憂,但是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穩定。因此大家普遍關注,中國的經濟增速是否還能站上兩位數的關口。
對此,林毅夫稱,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在這次危機中還是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低負債的政府、良好的財政狀況以及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都為我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了空間。
“而中國政府對危機認識早、反應快,通過刺激政策,使中國經濟能夠率先複蘇,很多地方可圈可點。”他指出,4萬億政府投資中有80%投向了基建,這其中一半與能源、環境產業相關,這為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潛力奠定了基礎。
自從國務院正式提出“管理通脹預期”的政策目標後,市場普遍認為刺激政策導致的通脹已經不遠。
但林毅夫認為,大家應當用超越舊凱恩斯的眼光來看待政府刺激政策,如果政府的投資是流向提高生產力增長潛力的項目的話,不見得一定就會產生通脹的後患。因此發展中國家更應當趁危機仍在蔓延之時,加快促進國內基礎建設和環境能源方麵的投資,既能短期內有效刺激消費、需求,又能在長期內提高經濟增長潛力。
話外:受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我國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僅增長9%,創下7年新低,且是五年來首度跌至個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