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03 00:00:00
“近一段時間,中國股市的大幅度向下波動,體現了市場對中國經濟二次探底強烈的擔憂。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防通脹的話題還是處於非常次要的,實體經濟複蘇的穩固才是關鍵,因此現在尤其要警惕我國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9月2日,中國金融發展論壇的間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在北京展覽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認為,現在情況與亞洲經濟危機的時候比較類似。那時,中國經濟複蘇就是因為政府主導的需求力度很大,不過在強大的財政投入力度逐漸減弱之後,1999年經濟就出現回落。“因為市場需求沒有跟上政府投資的腳步,所以現在真正的問題就是,在政府投入力度不可避免逐步減弱的同時,市場需求是不是已經跟隨上來了呢?”
巴曙鬆說,現在對二次探底的擔憂就在於,我國內需很重要的市場??房地產市場,還沒有複蘇就在局部市場出現了泡沫,所以宏觀政策對它調控的時候,有可能使房地產市場銷售環節的複蘇,在向生產建設環節傳遞的過程中出現大的波動。
“很有可能,二套房貸收緊等一係列措施,會使得這個過程出現短暫的中斷。而通常複蘇隻有從銷售環節順利傳到生產建設環節,才對實體經濟有帶動作用。”巴曙鬆表示。
而對於金融監管的問題,他指出,雖然目前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所采取各種措施已經產生了積極的市場效果,但是關於係統性風險的監管還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
比如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下,中國還沒有專門的機構來獲得授權對係統性風險的監控和負責。對於哪些金融機構應該重點監管,如何來監管,對於各種投融資機構的杠杆力應該如何分別限製,還沒有專業的機構做出相應的約束。
“當前間接融資比例高於直接融資,尤其是國有銀行在整個社會資源配置裏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使得在操作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在融資結構和資產布局上具有非常大的潛在係統性風險的可能。”巴曙鬆表示。中國市場的係統性風險,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方麵,就是地方的投融資平台。
目前,地方投融資平台在全國已經超過3000家,從去年到今年,它的負債從1萬億迅速地飆升到5萬億。“在中國沿海的某個省有400家投融資平台,全國的投融資平台70%左右是縣區一級的,這5萬億3000多家投融資平台的風險怎麽消除,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說。
同時,他也強調,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也需要全球化金融監管的規則和合作,因為全球化衍生出來的眾多的跨國金融機構,涉及到眾多的監管部門、不同的國家和市場,如果隻對大型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監管,這些市場力影響巨大的機構,可能會轉移到另外一個市場。所以必須給它提供一個非常強大的進行監管的力量。
“怎麽樣對這些大銀行統一監管標準,實現跨國監管合作,實行聯合監管,這是很重要的新的課題。”巴曙鬆表示,2006年中國銀監會做了非常有價值的探索。
銀監會規定,外資銀行在中國做業務,必須以法人資格進行注冊。這實際上在此次金融危機裏麵客觀上體現了非常大的優勢,在中國的外資銀行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有獨立的資本金和監管要求,這對他們具有風險的投機和市場行為可以有效約束。
2009年3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呼籲建立新的政府間全球金融監管體係,大幅托管金融監管的範圍。“目前看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從方向上看肯定是全球化的金融市場需要一個全球化的金融監管合作。”巴曙鬆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