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8-20 00:00:00
當前的國內經濟不是周期性的恢複,而是政策性的恢複,複蘇的基礎既不夠健康,也不夠堅固,因此要堅決避免政策回調,而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及時的微調是為了防止出現回調,但微調一定不能搞成回調。可以通過增加供應,尤其是保障房供應來平抑房價,同時,限製過度投機。說到底,發展仍是中國的硬道理,更何況我們對付通脹遠比對付通縮有辦法。
中國經濟今年以來的反彈或者說複蘇之強勁,超出多數人意料。在此情況下,通脹預期也越來越明顯,許多人開始擔心泡沫再現,由此對擴張性的“雙鬆政策”的質疑之聲頻起,有不少人進而主張調整貨幣政策,特別是利率應在三季度上升雲雲。
如果利率上調,我不會認為這還是“動態微調”,而認為這是政策回調。但是,事情真到了這一步了嗎?這需要對當前的形勢有個較為精準的判斷。可以說,究竟怎樣看當前的經濟形勢,檢討當前的宏觀政策,以及怎樣完善宏觀政策,再次成為去年下半年擴大內需戰略決策以來的重要課題。
總體上,應該冷靜地看到,冬天並未過去,當前的國內經濟不是周期性的恢複,而是政策性的恢複,複蘇的基礎既不夠健康,也不夠堅固,因此要堅決避免政策回調,上調利率大可不必。我們不必過於擔心大冬天人會熱死。
當前出口嚴重下滑,消費增長平平。今年前7個月全社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為95392億元,同比增長32.9%,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6個百分點。但投資的高速增長明顯是政府主導與資金推動的結果,而非市場推動和周期推動。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完成投資41192億元,增長40.1%,絕大多數是“鐵公雞(基)”項目;從項目隸屬關係看,1至7月,中央項目投資8370億元,同比增長25.3%;地方項目投資87562億元,增長33.7%。相比之下,民間投資並未積極跟進。即便是被認為已產生所謂過熱的房地產領域,開發完成投資17720億元,增長11.6%,比去年同期回落19.3個百分點。另外,上半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430.1億美元,同比下降17.9%,其中6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9.6億美元,同比下降6.8%,已連續9個月下降。這說明民間投資以及國外投資都遠遠沒有跟上,目前的投資仍是政府和國企在唱獨角戲。
強勁投資的背後,是貸款天量發放所帶來的資金推動。1至7月,房地產開發企業本年資金來源28639億元,同比增長28.7%。其中,國內貸款6524億元,增長42.7%;利用外資273億元,下降33.1%;企業自籌資金9557億元,增長9.9%;其他資金12285億元,增長43.2%。在其他資金中,定金及預收款7179億元,增長35.7%;個人按揭貸款3628億元,增長78.9%。這些數據顯示,當前開發商資金壓力減少並且銷售回暖,主要是因為寬鬆的信貸環境,其自籌資金增長並不高,利用外資增長更是為負,隻有消費貸款與開發貸款的增長迅速。
如此貸款的支撐力量,當然不可能持續。按正常情況,下半年就會放慢。因為銀行出於利息最大化的考慮都傾向於上半年更多放出貸款。同時,票據融資拉動貸款的情形也已發生改變。再加上政府的“窗口指導”,近期頻頻吹出冷風,可以預料,貸款進而投資以及整個開發商的資金鏈的情況會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即使沒有任何政策調整,市場下半年也會因貸款的放慢而自動降溫。
不僅如此,如果沒有政府強力主導,沒有資金大力驅動,投資增長一定會放慢,當前經濟複蘇實際上難以為繼,相反,全球經濟衰退的壓力馬上會彰顯出來。須知,2007年亞洲金融危機隻讓世界經濟下滑了2個百分點。但今年,世界經濟將從鼎盛時期的5%增長變為大約3%的負增長,為二戰以來最低,世界經濟實際上下滑了足足8個百分點。受世界經濟的拖累,我國外貿早已進入寒冬季節,這個多年來中國經濟超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短期內將雄風難再。
經濟複蘇,僅僅用增長來衡量是不夠的。其實,市場層麵的複蘇遠遠沒有反映出來。恰恰相反,從7月CPI負增長1.8%及PPI負增長8.2%來看,當前市場情況還在惡化,供大於求仍是主要矛盾。受國際市場影響,國內市場的複蘇要遠慢於經濟增長複蘇。
而從反映經濟複蘇更為關鍵的就業率來看,情況更不容樂觀。我們手頭拿不到失業率的準確數據,但眾所周知,中小民營企業是社會就業的主要載體,承擔了70%以上的就業。由於中小企業的狀況沒有改觀,並且目前擴大內需的政府4萬億投資90%都是投向國有大企業,由此可以推論,社會就業狀況很難有明顯改觀。
在今年4月博鼇亞洲論壇上,筆者曾提出,中國經濟的複蘇不能光看增長,增長易由“政府製造”,然而更要緊的是中小企業的複蘇,中小企業的複蘇連結著就業的複蘇,是“市場製造”的複蘇。而從種種跡象看,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就業都談不上複蘇。
除上述因素外,還必須提醒許多論者注意到,當前所有複蘇指標都不免帶有經濟快速下滑後的技術性反彈的特征,因此不能簡單根據過去幾個月的環比來推測未來的持續變化。用環比推測未來在正常情況下是一個好方法,但在大起大落的經濟波動中要大打扣。
放眼全球,經濟冬天遠未過去。鑒於中國經濟高度的外向性,中國用貨幣燒出來的溫暖小氣候能否持續值得懷疑。
基於上述分析,今年中國經濟運行隻能說挺過來了,而不能說真正走過了危機。當然,我相信中國經濟有足夠的底氣抗擊金融海嘯,在全球繼續保持複蘇態勢。因為中國發展的空間還足夠大,並且正處於從城市化率45%到60%的快速轉換過程中,而且中國有足夠的資金量。簡言之,隻要政策對頭,則無論世界經濟風狂雨驟,中國仍有極大的幾率走出危機。但前提是,決策者一定要明白,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仍不夠發達的國家,發展才是硬道理,控製物價雖然重要,但不如發展重要,隻要持續發展,即便是泡沫,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發展衝抵。而輕視“發展論”轉而陷於“物價論”,就像前一輪那樣,一會打壓股價,一會打壓房價,一會全力對付CPI,其方向是錯誤的,其代價是得不償失的。
在這種情況下,當前政策並未進入到一個需要大調整的時期,而是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微調和完善都是可以的,比如,房地產市場當前可以通過增加供應,尤其是保障房供應來平抑房價,同時,限製過度投機,及時的微調是為了防止出現回調,但微調一定不能搞成回調。
說到底,發展仍是中國的硬道理,更何況我們對付通脹遠比對付通縮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