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4-14 00:00:00
海關總署日前出爐的三月份進出口數據顯示: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出口和進口同比分別下降20.9%、17.1%和25.1%,下降幅度比今年前兩個月的同比降幅分別減少6.3個、4個和9.1個百分點。海關總署表示,這些指標表明3月份我國對外貿易開始出現明顯的好轉跡象。
要問中國進出口未來走勢,今年春交會無疑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各方關注的目光盯緊兩個字??“訂單”。
訂單
見底回升抑或低位走穩?
與1、2月低迷的接單狀況不同,早在3月初,珠三角出口企業普遍感覺訂單開始回來了。雖然與往年相比,每票訂單的要貨量小了,下單的海外客戶也少了,但畢竟“有單”就意味著有希望。
不過,這究竟是不是西方經銷商補充庫存的短暫現象?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黎友煥認為,從3月開始,雖然中國進出口不會再出現如今年1、2月那種跌落懸崖式的大幅下降,但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低位平穩”而非“反轉”,由於國際市場需求短期內難言見底,因此中國出口負增長的態勢仍將持續。
不少分析人士估計,美歐經濟複蘇最早也要到下半年才有可能,因此今年上半年中國的出口不容樂觀。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更表示,這場危機標誌著美國傳統消費模式終結,也預示中國的出口增長模式必將轉型。
在廣州做日用品出口生意多年的潘先生表示,去年11月至今年2月他的公司出口額銳減5成,“根本料不到生活必須品出口也會降得這麽厲害,後來逐漸明白,這是因為西方經銷商過於恐慌。”他表示,前幾個月即使市場有需求,歐美經銷商也不敢下單,一來擔心賣不出去,二來資金鏈緊張。進入3月份這種恐慌情緒有所緩解,加上不少經銷商庫存已空,於是又開始小量下單,但由於歐美流動性仍然“凝固”,他坦言二季度乃至下半年的出口形勢如霧裏看花,因此特別關注今年春交會的動向。
價格
又將回到“血拚”時代?
對於3月份外貿進出口跌幅收窄,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坦言,這並不意味著外需有所好轉,而是中國穩定外貿增長的政策和企業自主調整的舉動開始見到一些成效。
珠三角不少出口企業反映,最近部分行業出口退稅率再次上調,加上原材料價格下降,“中國製造”的價格優勢再度顯現,對爭奪海外訂單助力不小。
然而,拚價格的做法總讓人擔心。東莞一家服裝廠老板表示,出口退稅率每次上調,采購商就會壓價,到最後利潤空間又被他們吃掉了。廣交會過去總彌漫著價格大戰的硝煙,最近幾年在政府引導下逐漸變為回避殺價追求創新以製勝,然而一場金融海嘯很可能逆轉這種好勢頭。尤其是今年春交會海外客商有可能減少,在采購商與參展商比例“僧多粥少”之下,為搶訂單春交會會再掀價格血戰嗎?這個問題引起出口企業廣泛擔憂。
信用
如何防範收款風險?
如果說跟外商討價還價還僅僅事關賺多賺少,那麽能不能順利收回貨款,則往往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眼下很多參展商心裏都在嘀咕:金融危機之後買賣雙方的“信用危機”,今年春交會能夠找到方法破解嗎?
去年秋交會金融海嘯初起,不少歐美進口商無法開出銀行信用證,於是參展商和采購商想出了一個權益之計:采購商先付訂金,等貨物交運到其所在國港口後再付餘款,中國企業收到全款後將碼頭提貨單快遞給對方。然而潘先生告訴記者,金融危機使西方銀根一直緊繃,以往采購商僅憑信用就可以向銀行貸款,現在甚至將房產抵押也很難借到錢,海外采購商身陷資金困境,為這種權益之計帶來越來越大的風險。一些倒黴的中國出口企業發現,貨已經發運到對方港口需要進口商打款時,進口商卻因資金鏈斷裂而沒錢給,導致貨物積壓在碼頭進退兩難。這種事最近頻頻發生,成為中國出口企業難以逃避的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