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4-13 00:00:00
從年初汽車下鄉設想的提出,到不久前具體的政策出台,這次中國政府的效率真不算低。50億的撥款意向,到輕客、微客等幾類車型農民購買10%的補貼,以及貸款貼息細則的出台,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不知道是托兩會召開的福,還是經濟危機逼迫著為政者必須當機立斷。相比起燃油稅政策耗時十餘載而終於出台“一半”,汽車下鄉的速度不可謂不快。
感慨兩句而已,重點並不在此。比較好奇的是汽車下鄉政策出台之後。
首先是交通。此次政策的出台,針對的顯然不是如長三角地區這樣村村通高速的發達村鎮,而是那些二三級,剛剛對汽車有消費能力的地區。汽車的作用全部在路上,如果真的有大批的農民購買了便宜的汽車,那麽這些地區的路是不夠用的。從城裏堵到村裏,自駕遊可能會變成看上去很美,開起來很累的尷尬旅程。想到春節的時候去了一趟靈山大佛,早上9點開到公園附近,停車場早已客滿,好不容易在路邊找到一個車位,立刻有四五個農村婦女圍上來收錢,二十塊可以停,三十塊保證車不被劃損。不知道,當這些農婦們開上了自己的車以後,這個價格會被定到多少。鄉村版爭車位即將上演。
但是這恐怕並不是最大的問題。農村有條件買車的人,十有八九是出來打工多年,存下些錢,同時又對城市生活方式比較熟悉和習慣的人。他們買車之後,估計不會老老實實地待在鄉下拉拉化肥運運種子,他們的車輛即使不會開到重慶成都這些大城市,至少也會在小城市和縣城裏麵穿梭,這對於本來就擁擠的城市交通,估計會帶來更大的壓力。此外,中國城市人口中很多都來自農村,老家還有親人留守。汽車下鄉的政策,很可能很大一部分變成鄉下買車城裏開。用家裏老爸老媽的名額,買輛便宜車,直接回到城市裏化身有車一族。這筆劃算賬,誰都會算。這樣一來,汽車下鄉就成了“出口轉內銷”的變相降價。
此外,汽車下鄉政策的最大目的或許並不是有些地方媒體所謂的讓農民買上車,開上車,過上汽車生活,這樣的說法顯得過於冠冕堂皇。促進自主品牌產品的銷售或許是汽車下鄉的初衷。和1月份出台的以減免小排量車購置稅為主的政策組合拳一樣,汽車下鄉政策受益最大的必然是中國本土汽車企業。不同的或許隻是,汽車下鄉的產品規定,基本上將合資或進口車排除在外。但是,微客、輕客、輕卡等車,主要功能是營運。普通農民家庭買這麽一輛便宜車估計沒問題,但是要完全自用自養估計就未必有人樂意了。所以,這些車未來的用途估計還是偏於營運。而營運牌照肯定是沒有的,所以這些車很大一部分難逃成為黑車的命運。煎餅車有城管管,黑車則是運管管。要知道,賣煎餅混口飯吃的升鬥小民,可比開黑車到處拉客的瘋狂司機要好管多了。深圳羅湖一帶的摩托黨,恐怕在內地的很多地方會出現升級版。
金融危機,有危也有機。汽車下鄉是政府為中國汽車工業設計的一條不錯的反危機策略。由得汽車巨頭們在城市消費市場拚個你死我活,我們轉戰農村,開發更大的市場。農村包圍城市。但是,汽車和手機、彩電不同,汽車占用大量的公共資源,或許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怎麽樣把汽車賣出去,更需要考慮的是怎麽樣才能有和諧的汽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