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2-19 00:00:00
“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不會製定一部新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而是在原政策基礎上‘落實和完善’。”
2月16日,工信部產業政策司有關人士就一周前發布公告落實和完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回答本報提問時做了上述表示。
這意味著,未來新出台的政策將更加具有針對性。之前有一些批評者認為,2004年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大而無當,很多規定都沒有具體實施細則,或者根本無法實施。
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這種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似乎表明工信部打算改變對於汽車行業傳統的管理方式,盡管從事政策製定的一些官員來自於發改委。
有分析認為,工信部將通過對《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落實和完善確立自身對汽車行業的管理地位,同時,在一些可操作的領域製定具體的實施計劃,比如支持本土企業發展自主創新能力、研發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等等。至於產業結構調整這個老大難問題,則很難有所突破。一方麵,中國汽車產業布局分散,企業眾多,各地方政府都有發展本地汽車產業的計劃;另外一方麵,中國目前麵臨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較為嚴峻,國內產業政策製定也要考慮WTO的有關規定。
CSM Worldwide大中華區汽車市場預測總監張豫認為,2004版《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實施以來,國內外汽車行業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發達國家的汽車市場處於萎縮態勢;另外,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逐漸開始向商業化發展;自主品牌在過去5年雖然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也開始遇到了一些瓶頸;中國汽車市場正處於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未來兩三年內,將有一些中小型企業(以各種方式)退出。
這種情況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一位人士分析認為,原來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首當其衝的是必須盡快落實和完善自主品牌汽車發展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政策。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落實對本土企業在研發資金投入;完善對國有汽車企業集團管理層的獎懲措施;在產品開發方麵,督促汽車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步伐;製定專門針對自主品牌的優惠政策,擴大政府采購範圍。
至於產業結構調整,西南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董建華認為,工信部在落實和完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時可能也會提到這部分內容,但它難以有效推動這項工作,因為這牽涉到國務院國資委、各地方政府等。張豫則認為,既然無法推動現有企業之間的重組,那麽在這方麵可以做的工作是完善退出機製,加快推進一些無法生存的企業的退出。根據中汽協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國內汽車企業共130家,其中去年有10家產量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