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2-17 00:00:00
受金融危機影響,去年多數自主品牌車企的出口目標都落了空,今年海外市場的開拓難度依然很大,但並沒能影響或減退自主品牌車企對於海外出口的熱情。
新年伊始,自主品牌車企雄心勃勃進軍海外的消息不斷傳來――奇瑞(參數配置)要在阿根廷建年產10萬輛的組裝廠,長城要進軍歐美以外的海外“農村市場”,比亞迪計劃今年將出口量翻番,力帆則要開拓亞太市場。
出口車企一邊強調今年海外需求萎縮、出口難度大增,一邊卻紛紛設定了較高的出口目標,加大海外市場開拓力度。看似自相矛盾的行為背後,是車企複雜的利益訴求。
眾多原因裏,有國際化發展戰略的長遠考慮,有今年大幅提升銷量的短期利益促動,有借歐美車企收縮戰線時“彎道超車”的僥幸心理。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家鼓勵出口的政策導向為自主品牌車企增添了大舉進攻海外市場的底氣。
政策是主推手
基於上述因素促動,自主品牌車企今年的海外出口目標一路走高。奇瑞汽車2008年實現出口13.5萬輛,今年製訂出15.6萬輛的計劃,而在奇瑞內部的要求是“保15.6萬爭19.5萬再爭22.5萬”的目標。
長城汽車去年出口5.5萬輛,今年計劃出口8萬輛。長城汽車國際部總經理邢文林表示,考慮到長城今年將推出13款新車,8萬輛還是一個“比較保守的目標”。
華晨汽車今年的出口目標是4萬輛。華晨海外業務部門的人士表示,“現在正是進入歐美市場的好時機”。
吉利汽車雖然未公布具體出口目標,但從其2008年海外市場增長近80%,今年整體銷量目標提升25%上看,其出口目標也不會低。
“在當前海外市場不好、歐美企業收縮戰線的情況下,拓展海外市場的成本更低。”奇瑞總裁助理金弋波說,金融危機造成海外市場購買力下降,性價比高的中國汽車優勢更加明顯。
車企敢於在海外市場進行大投入,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去年年底,中國進出口銀行與奇瑞汽車簽署10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出口賣方信貸、技術裝備進口、國際結算及貿易融資業務等方式,為奇瑞汽車出口提供了堅強後盾。
目前,長城、華晨、比亞迪等自主車企也在積極爭取銀行貸款,以求獲得出口金融支持。
風險高過以往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今年才會充分展現,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形勢都很不樂觀,甚至全年都是負增長。
“金融危機對自主品牌來說有機遇也有挑戰,但挑戰明顯大於機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助理秘書長杜芳慈表示。
一方麵是海外市場需求萎縮,另一方麵則是國內自主品牌企業摩拳擦掌,打算逆勢而上。而且,各家車企海外淘金的策略大致相同,都是靠推出多款新產品,加大力度開發受金融危機衝擊較小的地區。這些聽上去像是“藍海”的地區其實是大家都早已盯上了的,比如非洲、中東、南美、東南亞等地。
即使沒有金融危機的衝擊,這些地區也是出口的高風險國家。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不久前發布的《2009國家風險報告》顯示,中國車企偏愛的海外出口地區的出口風險評級普遍較高。
另一大風險來自於匯率變動。近兩年的美元兌人民幣貶值以及歐元兌人民幣貶值,都讓不少車企的出口利潤大幅縮水。盡管當前中國政府有意穩住匯率,但人民幣升值壓力依然存在。據悉,2008年奇瑞就因匯率變化損失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