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9-09 00:00:00
國家電網收購平高、許繼事件、煤電一體化……這些在傳統能源行業中的熱門事件昨天被國家發改委專家一一批判。
在9月8日召開的"長江商學院能源行業論壇暨能源行業高級管理課程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指出,無論是煤炭企業還是電力企業,都應該術業有專攻,做煤炭的企業應該專心做煤炭企業,做電力企業的企業應該專心做電力企業。盡管煤電一體化有利於避免風險,但是形成規模以後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商榷。同時,他表示,電網企業收購電氣設備企業一旦形成規模,不利於市場競爭,將會成為電網企業"包袱"。
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表示,中電投近幾年通過各種方式收購、參股上遊煤炭企業,根據公司的規劃,今年煤炭產能將達7000萬噸,2015年煤炭產能達1億噸,到2020年煤炭產能將達1.4億噸,煤炭自給率達50%以上,屆時,中電投將成為一個大型的煤炭企業。
"之前膠著的煤電談判成為電力企業收購煤炭企業的原動力。"資深能源專家李朝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年一度的煤電談判成為煤電頂牛的戰場。為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避免煤電頂牛,煤電一體化似乎成了解決之途。
從近幾年國務院國資委對五大發電集團的主業的調整情況來看,在調整後的主業內容多增加了與電力相關的煤炭資源開發生產一項。據記者了解,華能集團、華電集團、大唐集團和國電集團也在通過各種方式向上遊滲透。五大發電集團一位高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每個發電集團所擁有的煤炭資源數量可觀,再過兩、三年,自給率均將超過50%。另一方麵,煤炭企業也開始加大力度建立電力企業,神華集團的電力裝機水平已相當於一個中型發電企業,中煤集團以及其它地方大型煤炭企業也以多種方式對電力涉足,並增加裝機規模。
對於上述十分火熱的煤電一體化形式。李俊峰認為應當謹慎。盡管煤電一體化有利於減少行業的風險,煤炭企業進入電力企業應該考慮成本;電力企業擁有太多的煤礦企業可能會分心。"比方上華能搞成二三十個煤礦的時候礦難就給你壓死了。""如果和大家做得差不多,甚至比別人做得差就比較麻煩了。"
對於此前爭議聲頗多的國家電網公司收購許繼、平高事件。李俊峰表示,如果國家電網收購許繼、平高從短期來看為利好,但如果有三分之一的裝備由電網自己生產的時候會產生包袱。因為有一定的市場就沒有內在的競爭的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創新。
李俊峰表示,我們國內出現這種情況,在2005年,一些企業買了一堆國外的創新性的企業給自己企業提供技術,本來是很有活力的企業買來之後死了,原來這個公司給若幹家公司提供技術,它就會不斷地進步,現在僅為一家提供技術,信息來源就隻是一家,人是天然懶惰的動物,所以慢慢地退化了,這個時間快則三五年,長則十年。"大壟斷企業養裝備企業最終就是這樣的結果。"
李俊峰稱,在進行電力改革以前,電力企業便是一體化運營,但結果發現這是失敗的,因為在沒有市場競爭的前提下,同類企業根據沒法形成競爭,因此,產品質量無法超越或趕上國際上的優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