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3-12 00:00:00
上汽和南汽重組合並的餘波未消,不久前出台的“調整和振興汽車產業規劃”又將國內汽車業的兼並重組提上了日程。 “規劃”提出,加大國內汽車的兼並重組力度,占全國汽車銷量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將由目前的14家減到10家以內。一石激起千層浪,業界紛紛討論新的一輪兼並重組熱潮,對國內汽車產業有何影響。兼並重組對於我國汽車業到底是利還是弊,兼並重組如何政策和市場之間取得平衡呢?
兼並重組勢在必行
此次“調整和振興汽車產業規劃”將汽車業的兼並重組提高到了政策的高度,可以看出國家對於汽車行業整改的關注。國家下定決心從政策上推進兼並重組,反映出汽車業已經出現了許多問題。國內汽車業雖然經曆了連續的高速增長,但是很多問題被高速擴充的市場容量給掩蓋。去年爆發的國際金融風暴給國內車市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國內汽車業存在的各種問題都暴露了出來。
結構性問題是一直困擾著國內汽車業的重大問題。國內整車企業超過150家,按企業集團統計大約80多家。車企雖然數量眾多,但是規模和核心技術能力卻與國際汽車巨頭相去甚遠。豐田一個企業的銷量甚至接近了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汽車銷售區域的總和。實力懸殊的中國汽車要想在國際市場廣泛參與競爭,就必須通過重組合並形成合力,促成汽車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增強競爭力。
目前,國內汽車業資源過於分散,沒有形成整合的實力。企業合並重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整合優勢資源,形成合力,打造集中的產業集群,使之成為規模、專業,並具有靈活性高、抗風險能力極強的獨立大個體,這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向。中國的汽車企業與外國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整合,沒有形成係統、靈活的競爭優勢,過於分散的資源布局弱化了發展進程,拉大了與外國大汽車企業的差距。
所以,借著國際車市麵臨大洗牌的機遇,國家以政策導向的方式促使國內汽車業加速兼並整合。規劃提出,未來3年內國內年銷量200萬輛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要達到2-3家,超過百萬輛的達到4-5家。支持大型汽車企業集團進行兼並重組,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幹企業通過兼並重組擴大規模。鼓勵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在全國範圍內兼並重組,也支持北汽、廣汽、奇瑞和重汽區域性兼並重組。
提高核心競爭力是整合關鍵
為了我國汽車產業的長遠發展,汽車業的兼並重組已是必然之路,但是此次政策主導的兼並重組卻不宜單純的拚湊,而是應該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主要目標。
雖然汽車業的涉及行業麵廣,規模效應十分重要,但是一味地追求規模,將很多不相幹的車企盲目拚湊,反而會使兼並重組的效果大打折扣。因為對於車企來說,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即產品的研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旗下資源的整合能力是十分關鍵的部分,切實通過兼並重組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是整合的目的。所以,汽車業的兼並整合應該深入分析各車企的優勢和劣勢資源,將能夠產生互補效應的車企整合到一起,擴大企業所占有的資源,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兼並重組的效應。
此外,由於我國汽車市場還處於發展中,真正處於經營困境的大型企業並不多。因此,企業本身重組的需求並不迫切。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政策就可能成為兼並重組的重要“推手”。而由於現實中企業的問題很複雜,如果單純通過政府的推動,不僅可能會因牽涉到太多方的利益而使重組擱淺,更可能會因各自利益的不同而使得整合後的企業貌合神離,使兼並整合的作用大打折扣。
因此,政策推動的兼並整合,應該將著眼點放在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且以市場為導向。政府應該在企業兼並重組的過程中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出麵強行“撮合”。
產業格局將發生改變
既然明確了國內汽車業將要走兼並重組的路線,那麽我們就不妨猜測一下日後產業格局將在“兼並重組”的引導下有何種變化。
據統計,2008年,國內銷量排名前10位的汽車生產企業依次是:上汽、一汽、東風、長安、北汽、廣汽、奇瑞、華晨、哈飛和吉利。 2008年,上述10家企業共銷售汽車782.01萬輛,占當年中國汽車銷售總量的83%。在前10大汽車集團中,隻有上汽、一汽和東風三大汽車集團的銷量超過了100萬輛,2008年三者的銷量分別為172萬輛、153.29萬輛和132萬輛。規劃指出,“未來三年內國內年銷量200萬輛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要達到2-3家,超過百萬輛的達到4-5家。”所以,目前看來上汽和一汽均有望憑自身發展達到200萬輛的門檻,而東風則隻能是通過並購達到目標。
再來看規劃中銷量超過百萬輛4-5家的車企。此前也傳出了北汽、廣汽要收購福汽、長豐,哈飛和昌河整合、長安收編昌河的消息。如果這一切都能成行,那麽長安、北汽、廣汽等則有望衝擊100萬輛。日前,坊間傳出奇瑞和江淮兩家越走越近的消息。如果奇瑞和江淮合並也有可能達到100萬輛,這樣,年銷量100萬輛規模左右的車企就達到了4家。
可見,在兼並重組的大旗之下,國內汽車產業的格局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屆時中國車企的實力也將比今日上一個大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