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3-11 00:00:00
由金融海嘯引發的金融危機仍在向全球實體經濟蔓延,與發展中國家相比,部分已經進入成熟期的歐洲裝備製造業受損更為明顯。針對國內企業對跨國並購的躍躍欲試,業內專家曾建議企業謹慎海外抄底。
那麽,什麽時候才能見底,機會如何把握?要提前做好哪些功課,如何應對挑戰?近日在京舉辦的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公司及中國工業報社聯合主辦,通用技術歐洲德瑪斯有限公司、《裝備製造》雜誌共同承辦的中國裝備製造業跨國並購研討會,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討論。
國務院參事陳全生提醒企業,海外並購要量體裁衣,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可以並購國外企業,條件不完備的企業應注重引進掌握高技術人才;並非一定要並購行業龍頭,而要關注所並購企業的潛力;不要過多思量企業的價格,而要看其是否符合自身的發展戰略,如果兩者匹配,就會達到1+1>2的效果,反之,即使收購價格在穀底,最終也會成為包袱;中國企業“走出去”應注重協同作戰。
海外並購可獲高端技術源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作為具有豐富跨國並購經驗的服務機構代表,通用技術歐洲德瑪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毅為與會企業分析了投資歐洲裝備製造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企業的資產定價降低,部分世界級的企業成為可以投資或並購的對象,國際政治及經濟環境對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總體有利。
目前,中國裝備製造企業到海外投資已經具備的基本條件包括:通過改革開放30年的積累,行業近十年的高速成長,中國裝備製造業已具備中端產品的設計、製造能力;部分中國企業已在國內的細分市場上名列前茅,市場地位逐漸鞏固;中國國內市場容量大,中國政府鼓勵有能力的企業並購國外企業。
然而,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多數中國企業缺少或尚無產品的定價權;在產業鏈的整合中,多數中國企業缺少或尚無主動權;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多數中國企業尚未完成從被選擇者向選擇者轉型。
專家普遍認為,中國裝備製造企業通過投資、收購海外企業的方式獲得高端技術源,是可行、有效的途徑與方式。
戰略規劃先行科學操作為綱
事實上,收購海外企業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係統工程。而且,投資、並購海外高端技術源企業,需要良好的戰略規劃、科學的操作,以及企業家的勇氣與激情。
為證明充分準備的重要性,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名譽會長梁訓?列舉了我國機床工業企業在國際並購中的失敗案例。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機床企業曾接受印度尼西亞某投資集團的建議,共同並購美國一家數控係統生產企業。由於缺乏經驗,未做詳盡的盡職調查,並購完成後,被並購企業掌握關鍵技術的英籍人員離職,導致並購隻是買到了廠房和設備等硬件,並未獲得最需要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