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3-04 00:00:00
今年兩會期間,如何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一大熱點。有關專家認為,隨著相關政策的進一步明朗,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而新能源作為“皇冠上的明珠”,可能獲得更多政策支持,並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發揮領頭羊的作用。
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總理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產業、空間海洋及地球深部開發利用等七大戰略性技術領域。有關專家認為,這必然成為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坐標”。
清華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傑認為,在關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界定上,“戰略性”是必不可少的,“新興”則是指市場尚未形成規模。在上述7大產業中,新能源的重要性更加受到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也將新能源列在未來大力發展產業的首要位置。目前國家發改委的思路是,在新能源、信息網絡、新材料、生命科學、空間海洋地球科學等領域選擇具備突破條件的關鍵技術作為主攻方向,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
魏傑認為,國家關於幾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是有通盤考慮的,在這種考慮中,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已經很明確,這意味著未來其可能得到財政政策等方麵的更多支持。
就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確定後不久,今年1月,國務院宣布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有關專家認為,國家能源委員會必將在加強能源戰略決策和統籌協調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一個為期10年的清潔能源計劃已經起草完畢。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在我國總的能源消費結構中,清潔能源將占到1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將投資數十億元,用於建設核電站、風電場、太陽能工廠,以及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等方麵。
新興產業規劃不容或缺
分析人士認為,要引領中國經濟在新一輪發展中取得主動,僅靠新能源一枝獨秀還是不夠的。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能源對GDP的貢獻率僅占10%左右,新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還不到10%,這意味著新能源對GDP的貢獻還不到1%。即使將來我國新能源的比例達到15%,滿打滿算,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產值也不足兩萬億元,分到各省就沒多少了。
而現在,已經有18個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個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有的省、市則提出了打造上千億、上萬億元新能源產業的計劃。無序發展的勢頭已經出現,風電設備、多晶矽行業出現了重複建設的傾向。
對此,中國科技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峰認為,除了財政支持,政府的引導還應體現在相關配套政策體係的建立、引導新興產業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和集聚等方麵。
魏傑則指出,在強調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同時,也要重視生物技術等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他認為,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將促進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在驅動了上一輪技術革命以後,勢頭始終不減,新一代寬帶網絡、智慧地球、雲計算、係統級芯片等新技術、新應用極有可能推動信息產業實現新的質的飛躍。另外,新材料產業包括新材料及其相關產品和技術裝備,其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誌。據測算,2010年我國新材料市場的規模將達6500億元。
無疑,上述產業都麵臨巨大的發展潛力。有關專家認為,如何合理引導、統籌規劃相關產業發展,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麵臨的重要任務。
戰略性新興產業“錢景”有多大
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對此,東方證券等有關機構進行了測算。
東方證券認為,如果說鋼鐵、水泥是傳統產業的重要基礎,那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新材料就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石。近十年以來,世界材料產業的產值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當前,微電子、光電子、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成為了研究最活躍、發展最快、應用前景最為投資者所看好的新材料領域。
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難以估量。預計到2012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2.8萬億元。在政策帶動、政府推動、市場驅動、行業發動、企業主動的大環境下,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更加全麵彰顯。
其中,由於具備發光效率高、耗電量少、使用壽命長、安全可靠性強、節能環保等特點,OLED被稱為未來的照明之星。東方證券認為,2008年OLED顯示器占有平板顯示器不到1%的市場份額,預計2015年將達到5%,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0%,遠高於平板顯示器市場3%的增長水平。
另外,隨著13億人口的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2009年,國家出台了“新醫改”實施方案,以“基本藥物製度”為中心的各項配套措施也相繼出台。與此同時,國務院出台了扶持新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在北京、上海、哈爾濱、石家莊等中心城市興建新醫藥產業基地的基礎上,一些中等城市也著手興辦新醫藥產業基地。新醫藥產業起飛在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魏際剛認為,到2020年,我國廣義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將達4萬億元,生物製造市場規模將達1萬億元、生物農業市場規模將達5000億元、生物能源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元、生物環保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元等,合計廣義生物產業市場規模約為6萬億元。
擁有成熟產業鏈上市公司受益明顯
隨著全國兩會召開,近期低碳、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個股表現再度活躍。該如何看待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影響?對此,市場人士表示,擁有較成熟產業鏈、業績比較明朗的公司將受益明顯。
去年9月份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正式提出,我國將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新信息產業、航空航天、海洋開發、地質勘探等行業均屬於這一廣義範疇之內。分析人士指出,上述行業對應的上市公司規模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已經擁有成熟產業鏈的行業和公司,麵臨的機遇更明顯。
目前,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動汽車、信息產業、新材料等行業對應的上市公司較多,且產業鏈也較為發達,其中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核能等幾個板塊的投資價值較大。例如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鏈條比較完整,相關供應商或將進入業績高增長期;智能電網的發展,有利於分布廣泛的新能源產業,可供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及時接入電網,由此電力設備行業內符合國家智能電網業務的個股或將麵臨一定政策支持。而核能發展空間和政策扶持力度非常大,行業壁壘也比風能、光伏更高,因此這三者投資機會更大。
對於信息產業而言,從資金投入上講,3G占了相當大的分量,而在新領域的投資或將動力不足,因此更多的目光還是應當關注資金支持力度大的公司,由此3G依然是一個關注點。另外的重點則是政府將如何扶持新的投資領域,相關典型公司或將受益。“至於近期炒作的物聯網概念,其實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預期並不十分明朗,因此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還難以判斷。”一市場人士向記者表示。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調結構”主線
在全球經濟尚未完全複蘇、國內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形勢嚴峻的雙重壓力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疑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動力。為此,由國家發改委主導的部際聯合小組和業界人士日前在各地進行了密集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