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3-01 00:00:00
在北京順義區天竺空港工業區的一個空曠廠區內,一排整齊的鋼架槽形拋物麵集熱器正“吮吸”著正午的太陽熱能。熱能聚集在含有特殊油質的吸熱管上,將油加熱到400攝氏度,熱量再將水加熱為水蒸氣,進而驅動一台渦輪發電機發電。
近日,由北京中航空港通用設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設計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這套“槽式太陽能熱發電”成套設備樣機成功發電,使我國獨立建造大規模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成為可能。
據國家能源專家谘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介紹,進入“十一五”以來,隨著國家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發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相關技術發展迅猛。其中,槽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最為成熟。
中航通用通過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進行合作,實現了太陽能集熱係統從技術到生產的完全國產化。成本低廉的太陽能對日跟蹤驅動係統和具有強化換熱功能的線聚焦強化集熱管係統的重大突破,大大降低了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的成本。
“槽式熱發電僅增加太陽能集熱器部分,綜合考量技術與環境等因素,其經濟性和發展前景完全能與普通火力發電競爭。”中航通用公司副總經理張誌明表示,利用國產設備建造一個50兆瓦大小的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設備投資在1.5萬元/千瓦左右,遠低於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性價比較高,技術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樂觀。
然而,業內也存在擔憂。相對於其它新能源技術,槽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尚屬“新兵”,究竟能否順利產業化還需要實踐檢驗。同時,該技術在國內剛起步,還沒有相應的行業標準可供考量和檢測,易造成無序發展。
中航通用正在積極與一些檢測機構和行業組織接洽,進行設備專業檢測定性,推動行業標準製定。同時,也在加快裝備製造產業化基地建設,逐步走向規模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