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2-22 00:00:00
伴隨生產力增長而來的,是成功的創新。生產力水平以及發展水平的提高,將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承擔為他人提供發展機會的工作。此外,生產率的增長也將使得高速發展的國家產生高新技術產品。
中國曾向西方關閉大門數十年,這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的距離,現在中國迎來了趕超西方的機會,但這需要中國不斷地作出創新。技術的引進不能害怕付出代價,引進和消化外國的技術都需要時間,中國需要通過大量的海外訪問來完成這些技術引進。但引進技術帶來的收益,卻可以進一步用來購買公司,購買技術,購買戰略物資,並將這些技術和戰略物資帶入世界其他地方。
創新是必由之路,缺乏創新將影響到未來發展的步伐。因此,引進西方尚未利用的科技的機會不能錯過。同時,中國企業還必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以便繼續降低成本。此外,中國還必須節省開支,以減少公共債務,保護退休人口的切身權益。中國也必須減少出口,並加大在國內的投資。
這一新增投資大部分應投入到開發和營銷中,並通過創新,選擇新產品、新方法。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已經展現出來自本土的創新。他們指出,創新在中國正在欣欣向榮地發展,例如在太陽能領域。我想要指出的是,發明新技術並不完全等同於創新。隻有當我們利用這些技術創新,讓市場采納,並參與競爭,這些技術的進步得以成功的運用,我們才能管它叫做創新。我們滿懷信心地期待,中國在太陽能利用技術上成功,將是中國邁入自主創新經濟的一大步。
過渡到自主創新的經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首先,必須盡可能地普及教育,使得我們擁有眾多可以對新產品的采用作出決定的管理者,並擁有大量可以學習如何使用新產品和新方法並迅速進步的員工。第二,在金融部門,必須擁有具有所需的經驗及良好判斷力的人才,他們知道購買哪些產品,避免哪些產品。我認為中國政府利用國家資本來保證創新的活力的方法相當得力。第三,政府必須擁有否決權,決不能讓特殊利益通過賄賂或幹擾,阻礙企業家和金融家的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