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5-14 00:00:00
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出口的依賴程度有多大?金融危機衝擊令西方進口需求疲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將延續多久?市場有沒有誇大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
在由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和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09第三屆全球和中國經濟論壇》上,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董事長史蒂芬?羅奇、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和美林證券經濟學家陸挺對此展開激辯。
羅奇
中國經濟仍依賴美國發展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董事長史蒂芬?羅奇表示,目前的金融危機不是常規的經濟周期,在後危機世界的路線圖中,需特別關注兩方麵:一是作為需求方的美國消費者;二是作為供應方的中國生產者。
羅奇表示,以前的數據顯示,占世界人口4%的美國人口消費了10萬億美元,但中國和印度的人口隻消費了4.2萬億美元。中國和亞洲的經濟增長與美國市場緊密相連,其整個出口中有47%與美國相聯係,因此中國經濟受衝擊很大。
羅奇表示,中國政府目前推出的處理經濟危機的政策,與1997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措施類似,都希望通過很大的財政投入和刺激政策刺激經濟發展。在短期內,這一政策效果明顯,但長期看並不適宜。他認為,從1951年至2006年數據來看,中國固定投資和出口占GDP的比重一路攀升,但個人消費占GDP的百分比卻一路下降,這是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中國應尋求更加健康,更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
哈繼銘
中國GDP增速或維持7%~8%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哈繼銘表示,中國經濟有近憂也有遠慮。用一句話來說,是刺激經濟排近憂,深化改革解遠慮。
哈繼銘表示,目前一些經濟指標顯示出中國經濟正在好轉,但數據顯示,來自私人部門的投資仍然比較弱,政府投資的後勁不會持續,而這正是中國經濟的近憂。
從中國經濟的遠慮來看,未來10年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很難趕上過去10年,但通貨膨脹卻會高於過去10年,呈現出高通脹低增長的局麵。而由於中國經濟外向型強,因此賴以增長的出口將遭受重創,預計中國GDP將出現拐點性的下降,增速或隻維持在7%~8%,除非內需能大幅增長。
在經濟刺激方案之後,政府目前的指導思想應當是推動消費需求。目前,國內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醫療公共支出較少,但這些改革很難一蹴而就。短期能做的,一方麵是需要提振消費,另一方麵是需要長期改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這就要求采取以下幾方麵的措施:一是減稅,特別是減掉對消費有負麵作用的稅;二是發債;三是加緊推進城市化;四是打破壟斷,改革資源價格;五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陸挺
經濟對出口依賴程度被高估
美林證券經濟學家陸挺認為,全球金融危機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中國經濟最壞的時刻同樣已經過去。
從PMI、房地產銷量數據、汽車銷量數據等種種指標來看,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是中國經濟最壞的時刻,其中去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8%,今年一季度是6.1%。今年4月份經濟數據發布之後,境外知名投行紛紛提高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達1.5~2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因為此前市場高估了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中國出口很重要,但在麵臨重大危急時候,市場對此過分悲觀,並過分誇大了中國對出口的依賴程度。
此前,出口占GDP比重一度升至2007年的37%,去年該比重為33%,但仍被高估。因為中國出口跟其他國家出口不一樣,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貿易、轉口貿易,出口商品不都是中國人自己生產的。實際上,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不會超過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