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屬加工在線
時間:2009-12-22 00:00:00
一、模具市場麵臨全球化競爭
長安是中國模具之都,據羅百輝了解,受金融危機影響,現在的日子也不好過,其他地方的企業也沒有好到哪裏去。
造成此種情況最主要是因為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檔次不夠高,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模具行業與其他行業有所差別,在去年年底受影響不是很大,但是今年1-4月份受影響就很明顯,5月份開始市場又慢慢回升了。信心不僅僅來自模具行業本身在製造業中的重要地位,更來自於龐大市場的剛性需求。模具市場本身也是一個全球化的競爭市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國際、國內各行業之間和行業內部的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優勝劣汰已成必然,模具市場也不例外。值得關注的是,2007年1月1日中國將全麵開放市場,輿論普遍認為:中國企業的經營環境將由國內市場國際化轉變為國際市場國內化。另一方麵,一些國際模具工業巨頭為搶占先機早已入駐中國,譬如芬蘭貝爾羅斯公司投入資金興建深圳模具製造廠、富士工業技術株式會社與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一起組建的三井富士汽車模具公司落戶煙台、美國科爾亞洲公司與中國東風汽車模具公司合資建立武漢東風科爾模具標準件公司。這無疑將加劇中國模具市場的競爭態勢。過去與國外相比,中國最大的優勢莫過於低廉的勞動力。日本政策研究學院教授橋本久義認為,一般來說中國模具與日本模具相比是“1/3的成本、1/2的質量”。但隨著《新勞動法》的頒布實施,勞動力成本提高,中國企業的優勢漸失。日本、美國的企業不遺餘力地增強在高端模具領域的競爭優勢,而中國也必須提高產品檔次,依靠技術升級來降低生產升本,這已經在業界達成共識。據了解,長安鎮也非常注重這一點,通過努力相信會有很大進步。但現在也有一個問題,科研創新在人力、物力上投入都很大,這對民營企業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而中國模具市場民營企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希望政府能看到這一點,給我們提供一個平台,在技術上在資金上都需要政府的力量。麵對危機,需要政府、企業的雙重配合,共同應對五金模具業麵對的行業問題。
二、模具市場存在無序的價格競爭
麵對嚴峻形勢,國內大部分的生產企業在謀求市場占有率方麵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是價格,企業之間的競爭依然沒有擺脫低層次的依靠價格拚市場的格局,利潤的急劇下降使得許多企業難有作為,麵臨著很大的生存壓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反映在各行各業中的無序不良競爭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是“大打價格戰”。以江西省快走絲線切割企業為例,在1995~1996 年之間,加工結算價格是0.01~0.012元/mm2,至1998年已降至0.006元/mm2,而現在是0.004元/mm2,按成本計,.004/mm2元可保住成本,但卻有部分企業按0.002元/mm2來接訂單,結果導致南昌市八家線切割企業聯合起來對付這家不良競爭企業。又如南昌市永興機械廠原承接的高速公路護欄網塑料衝模(長3m,要衝100多個孔),造價10.3萬元/副,卻被一家小型模具企業以6萬元/副買走。
1)各類模具定價方法千差萬別、五花八門,給不良競爭留有空間,一些模具企業鑽了“定價不準”的空子。目前,各類模具定價方法有八十年代中國模協編印的 “各類模具定價手冊”、上海模協和昆山模協製定的計算方法,以及各地模具企業自己按“八參”(即模具複雜程度、材質、工序類型與工序量等)計算法計算出的模具價格。比較而言,上海、昆山模協製定的計算方法較簡單、準確;
2)在各企業的工序協作中,不同類型機床加工的“台時”費用也無統一標準,譬如加工中心,一般60~70元/台時(有的50元/台時),而在南昌市曾創下300元/台時的記錄,致使企業間的正常協作成為難題;
3)模具材料是模具成本中一個重要項,鋼材價格上漲對模具成本的影響很大,模具材料因供貨渠道不一樣,價格差別較大。譬如Cr12MoV一般是14元/kg,市場價15~16元/kg,W18Cr4V廠家直接進貨70元/kg,而市場價80元/kg等。
針對上述情況,根據江西省廣大模具企業的要求,建議中國模協在上海模協與昆山模協編製的“各類模具定價方法”的基礎上,適當吸收其他模具企業先進的定價方法,編印成定價方法手冊,並把各類型模具加工設備,特別是如慢走絲線切割機床、數控加工中心、電火花機床、精密磨床、坐標鏜床等大、精、尖設備的台時費用,以及主要模具材料參考價格等編印成手冊,以利模具企業間工序協作和模具業務的洽談、計算。
三、“五個轉變”指導模具市場良性競爭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王欽博士在分析中國汽車模具市場競爭時指出的“五個轉變”,完全適用於對中國整個模具企業,對各地模協參與引導競爭具有指導意義。
1.從減稅讓利競爭向提供公共服務(售後服務)和優質產品競爭轉變,隻有把企業引向比優質產品、優質服務的競爭,企業才能從設計、製造、質量、管理上不斷創新,行業才能壯大。而打“價格戰”,粗製濫造,企業隻會走向破產。
2.國內市場競爭逐漸轉向國際市場競爭。
從2005年中國模具進出口情況來看,進出口總量為28.06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1.79%,其中進口總量為20.68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14.07%,出口總量7.38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50.31%。由此看出,各地模協應組織本地區有實力的企業積極主動承接國外訂單,並加緊組織對諸如多工位級進模、大型汽車覆蓋件等主要進口模具的“國產化”,以此拓寬模具營運空間。
3.要從低端競爭向高端競爭轉變
要想擺脫隻能依靠“價格”拚爭市場的局麵,企業必須製造出在技術含量上高人一籌的產品。哈佛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成功的國際化企業90%都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權威數據顯示:在企業申請專利量排名中,前十名中沒有中國大陸地區企業的身影。由此可見,在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上的差距,使得中國企業很難躋身“高端產品”的行列,隻能亦步亦趨跟著國外企業的腳步,進而使用“殺傷力”和“自傷力”都極強的“價格戰”去衝擊“低端市場”。
再來,模具行業是高新科技、高資金密集行業,“大而全”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競爭要求,要完成從低端競爭向高端競爭轉變,各地模具企業就必須加強大協作、大分工,以一大批“小而精”、“小而專”、“小而特”企業來護擁幾家大型龍頭企業來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並廣泛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高校的科技實力來提升企業的模具水平。
江西省模具工業協會在引導企業按“精”、“專”、“特”方麵發展做了一些工作,譬如江西鳳凰光學儀器集團的模具中心以小型精密衝模、壓鑄模、塑料模為主,進賢興源模具有限公司以一次性注射器注塑模為主,南昌金達模具有限公司以蜂窩陶瓷模為主等,這樣可以“專中求精”。
4.產業由個體競爭向產業集群競爭轉變
當今市場競爭,不是單個企業技術經濟實力的較量,而是產業集團的技術經濟實力的拚搏。因此“產業集群”勢在必行,如浙江北侖、寧波餘姚、台州黃岩、深圳、河北黃驊等模具產業群,江西省創建《南昌模具城》也是基於這方麵的考慮。
5.由單一層麵的技術、工藝裝備競爭向人才、管理等層麵全方位的競爭。
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核心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得人才者得天下”,企業要創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製造一流的模具、提供一流的服務,沒有相關的“人才”是不可能辦到。為此,模具企業要把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科學用好人才、培養人才放在多項工作的首位來抓緊、抓好。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中國市場經濟的健全,中國模具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外競爭已經成為“離弦之箭”。在這種大趨勢下,“價格戰”模式無論從主觀和客觀的要求上都必然並且必須停止下來。隻有痛定思痛走出一味依靠價格搏命市場的“薄命策略”,中國模具企業才能真正在國內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四、模具行業依托結構調整提升核心競爭力
未來拚的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國內國外都一樣,中國模具行業要發展下去,我們企業和政府都需要在技術研發創新上下狠工夫。深圳市模具技術協會專家委員、模具網CEO羅百輝分析指出,“模具行業要注意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產品,走精、專、強路線,在‘藍海’中創造新的增長點。”
在美國,模具工業被認為是“美國工業的基石”;在日本,模具工業更是被推崇到“進入富裕社會的原動力”這樣高的地位。盡管我國模具規模僅次於日本和美國,但大多集中在中低檔領域,技術水平和附加值比較低,相反很多中高檔模具還依賴進口。在中國,此前國務院通過的《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也把提升模具及其製造裝備的技術水平作為其重點內容,在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基礎裝備功能部件(關鍵部件)項目中有關的模具項目專項,也體現了模具工業在製造業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另外,中央一係列提振內需的刺激計劃也給模具市場帶來機遇。羅百輝指出,如何在汽車、航空、醫療器材、新能源方麵有所建樹,抓住4萬億元總投資建設項目的商機,把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都變成模具行業實實在在的訂單,還需要細分市場,鎖定目標客戶,多元化經營,以模具製造為核心,延伸產品鏈,積極為模具下遊產業提供裝備、產品,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