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業報
時間:2009-07-03 00:00:00
近日,中國軸承工業協會表示,我國軸承工業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原定的主營業務收入840億元,軸承產量80億套的經濟總量目標,各項工作都取得長足進步,行業實現快速穩健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軸承製造大國。我國軸承行業2009年經濟總量增長預計將在10%左右。
金融危機對軸承行業的影響自2008年6月開始顯現,2009年1?4月,軸承行業實現利潤總額6.3億元,同比減少29.94%。不過,4月利潤環比增長44.94%,雖較3月環比下滑,但仍呈正增長,效益呈樂觀上升趨勢。
該協會名譽理事長張?凡認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階段性的市場需求不足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加劇的矛盾將十分突出,但同時又是行業進行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提升產業水平的大好時機。
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2005?2008年的4年間,行業全部產品銷售收入和軸承產量平均遞增18.52%和19.52%,實現了行業的快速增長。
2008年,我國出口軸承33.9億套,比上年增長2.75%;出口創匯2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07%;進口軸承15.8億套,比上年降低0.73%;用匯2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99%;貿易順差達到2.8億美元,創曆史新高。
行業內各經濟類型企業都得到快速發展,以瓦軸為代表的大型國有企業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行業中堅骨幹,以天馬、萬向錢潮、人本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發展迅猛。2008年末,全行業國有、民營、三資企業所占比重為14:66:20,民營企業的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成為行業的一支生力軍。
集群化趨勢更加明顯
近年來,我國軸承工業逐步形成了區域化發展的特色,產能和產品水平、專業化協作能力都進一步提高。截至2008年年末,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114家,比2005年的66家增加48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555.5億元,比277億元翻了一番多,占全行業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61%提高到63.13%。
比較典型的地區有遼寧瓦房店地區的重大裝備類軸承,洛陽地區軸承及零部件產學研集群,江浙的精密中小型軸承、江蘇的滾針軸承和軸承裝備以及浙江的軸承毛坯、山東聊城的軸承架等。
技術創新步伐加快
目前,我國軸承企業已能生產軸承品種規格7萬餘種,可以滿足國內80%重大裝備和重點主機配套需求,部分企業的產品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國內同類產品的水平,並開始進入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主機市場。
以“神州飛船”、“嫦娥一號”等配套軸承為代表的航天、航空以及國防軍工配套軸承已100%立足國內,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先進的毛坯成型技術、可控保護氣氛熱處理技術、數控切削加工技術、磨削超精研發生產線設備等以及CAD、CAPP、CAM、PDM、質量控製SPC技術等在行業內全麵推廣應用。
全行業擁有磨削超精研和自動裝配生產線達到1000多條,為國家16個重大技術專項研發的275種新產品順利完成,高精密森基米爾軋機軸承,大型滾壓機配套軸承,特大型轉盤軸承,瓦軸等企業生產的風力發電機組配套軸承,洛陽LYC的重16.7噸,直徑6.07米的特大型轉盤軸承,哈軸七種“神七”火箭軸承等一大批新產品的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