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時間:2009-06-09 00:00:00
近日,國際造船業權威谘詢機構英國克拉克鬆研究公司(Clarkson)和挪威船級社分別發表統計數據,數據顯示5月份全球船舶訂單為零。而今年前4個月,全球新成交船舶累計不到200萬載重噸,同比降幅達97%。
“船企訂單慘淡的景象至少還將持續半年。”德邦證券分析師鄭經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如果經濟不能出現預期中的好轉,船企的未來將更糟糕。”
據了解,很多中小船企已經遭遇經營危機,並開始壓縮產能、甚至改行修船、拆船,尋找出路。
全球船市交易慘淡
“有可能最終的統計結果還沒完全出來,也有可能存在遺漏。”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包張靜表示,5月份“零訂單”有些不可思議。
但克拉克鬆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9月?2009年4月,全球新船成交量和中國船企新增訂單量都出現大幅下降。
“這些新增訂單主要集中於客輪,而集裝箱、散貨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在4月份均零成交,其中集裝箱船已經連續6個月零成交。”有專家透露說。
中信建投分析師高曉春指出,目前船市僅十幾萬或者幾十萬載重噸的訂單量可以等同視為“零成交”狀態。
和前4個月相對意義上的零成交相比,5月份則徹底進入低點,實現了徹底的零成交。“這是7年來的最低水平,類似的情況至少自2003年以來從沒有出現過。”包張靜表示。
“這表明經濟危機下真實的需求很少,而前期運力過剩。”鄭經平分析說。
“預計2009年全年新接訂單遠遠低於行業預測的2000萬載重噸的下限。”業內分析人士說。
“2008年,中國全年承接訂單5818萬載重噸。”朱汝敬說。今年我國船舶承接訂單能夠達到去年的五分之一就很不錯了。
產能過剩結惡果
朱汝敬分析指出,此前5年裏,世界海運業一直前景輝煌,很多船東因此開始大量訂購船舶。“這導致許多集團、地方一哄而上搞船廠。”
但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新增訂單銳減,有的已下訂單甚至被取消。法國巴黎船舶經紀公司BRS在其2008年報告中稱:船廠和船舶融資銀行2008年大肆妄下新船訂單,今年必然進入善後階段。報告認為,全球合計5.9億載重噸的新船訂單中,已有兩成被取消,而在未來的4年內,新船訂單取消量將會上升至1.2億載重噸。而SSY公司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更為驚人:今明兩年船廠推遲交付量和船東撤單量預計占手持訂單量的30%?60%。
“產能過剩和船東撤單首先衝擊的將是中國船企。”有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分析說,在世界船舶工業中,中國占全球產能近30%。
“有人估計,隨著需求的下降,中國造船產能的過剩可能超過一半。”朱汝敬在一次論壇上指出。浙江某船企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產能過剩,很多中小船企出現船台閑置。“以前一台2萬噸級的船台月租金可以達到50萬元,現在幾萬元都沒人租了。”
這種情況並非個案,據了解,自去年9月份以來,受金融危機強烈衝擊,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等地的船企都受到嚴峻挑戰。“尤其是融資比較困難的中小船企,估計隻有60%的產能在運轉,很多民營船企早就萌生退意。”有專家接受采訪時說。
造船企業轉行拆船
鄭經平則指出,雖然船企現在的訂單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新船成交持續暴跌將影響到船企長期的成長性,可能意味著未來船市的風險性更大。
而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很多中小船企已經悄然轉行。有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山東煙台現有4家較大的船企,其中三家已將生產重心調整到修船業務上,而碩果僅存的萊佛士船業也正被中集集團並購重組。
福建中正船業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目前已經將生產重心調整至拆船和鋼板二次加工服務與銷售工作上,受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今年該公司至今尚無新訂單進賬,而2008年該公司在建5000噸貨船6艘。
“很多船企受危機影響已經開始由造船向拆船轉行。”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拆船協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08年全年,該協會拆船企業拆解各類廢鋼船比上年增長189%,在造船業進入高峰的5年裏,拆船企業第一次感覺到春天。
“今年不好做啊。”在采訪過程中,很多民營船企都對今年的經濟感到悲觀,並表現出轉行的念頭,而在3、4年前,他們中的很多人正是因為船舶製造的興旺而轉入這個行業的。
“這次船舶市場大蕭條的嚴重程度和延續時間之長超過了一般的想像,非常嚴重。”朱汝敬說,今後幾年,中國船舶工業麵臨的困難和挑戰可能要超過預期。
並購!鄭經平用一個詞詮釋蕭條之後的船舶製造業,他認為今年的整個船舶行業都將經曆一次洗牌的過程,尤其是中小船企,未來的生存境遇將越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