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09-05-14 00:00:00
據海關統計,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累計出口船舶57.6萬艘,比2008年同期(下同)下降12.7%,價值57.2億美元,增長48.3%。其中3月份當月出口22.9萬艘,價值18.1億美元,分別增長1.7%和36.9%。其出口主要特點有:
1.絕大部分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第一季度,中國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船舶52.7億美元,增長57.4%,占同期中國船舶出口總額的92.1%。同期,一般貿易方式出口3.4億美元,下降10.4%。
2.主要出口至歐盟、東盟和香港。第一季度,中國對歐盟、東盟和香港分別出口船舶17.3億美元、15.4億美元和10.3億美元,分別增長33.3%、66.5%和2.1倍,三者出口額合計占同期中國船舶出口總額的75.2%。
3.國有企業為出口主力軍,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出口增勢迅猛。第一季度,中國國有企業出口船舶33.5億美元,增長26.7%,占同期中國船舶出口總額的58.6%。同期,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5.2億美元,增長1.3倍;私營企業7億美元,增長1.1倍。
4.江蘇、上海和浙江為主要出口省市。第一季度,上述3省市分別出口船舶13.4億美元、12.1億美元和7.9億美元,分別增長98.3%、77.5%和13.8%,出口額合計占同期中國船舶出口總額的58.4%。
5.機動散貨船、原油船和成品油船為前3大出口品種。第一季度,中國出口機動散貨船12.4億美元,增長64.7%;原油船11.5億美元,增長4.4倍;成品油船11.1億美元,增長78.4%。上述3大品種出口額合計占同期中國船舶出口總額的61.2%。
造船業屬於長周期產業,中國造船企業在經曆了近年的快速發展後,絕大部分都持有大量的新船訂單。由於前期餘留訂單的持續交付,目前中國船舶出口值仍然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惡化,國際海運市場萎縮、運力過剩,也使得未來中國船舶工業出口麵臨更為嚴峻的形勢,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國際航運船舶需求下降,新增訂單降至低點。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國際海運市場麵臨空前壓力,海運主要指標“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大幅滑落,一度降至1300點以下,盡管截至2009年4月23日回升至1869點,但相比2008年5月中旬最高點11793點的跌幅仍達84.2%。業內普遍認為,目前航運業的盈虧平衡點大概在3000點左右,這意味著在目前的點位,市場上多數船東處於虧損狀態,不少船東因而選擇將舊船封存並減少新運力的投放,造成國際海運市場對船舶需求大幅下降。根據國際造船業權威谘詢機構英國克拉克鬆研究公司統計,2008年8月以來,全球船舶市場新訂單逐月下滑,其中2008年12月全球成交量僅2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99.1%,環比下滑74.1%,為10年來最低月度成交量。2009年前2個月,中國船舶工業新承接船舶訂單也大幅下滑,僅為6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91%。中國船舶工業行業預計,2009年中國新接船舶訂單僅為2000萬至300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65.6%至48.4%。新訂單大幅縮水,未來出口前景堪憂。
2.新船價格加速下行,船價走勢不容樂觀。目前航運市場信心不足,船舶修造的定價主動權逐漸由船廠轉向船東。2009年3月末,克拉克鬆新船價格指數為157點,已跌至2006年下半年的水平;其中油船價格指數194點,同比下跌16%;散貨船價格指數171點,下跌26.3%;集裝箱船價格指數80點,下跌36%。而中國出口的船舶建造技術含量較低,相對於技術含量較高的日韓船舶來說,議價能力弱、市場定價權有限。受製於低迷的市場需求,船價仍有較大下行空間,因此未來新造船舶價格可能將進一步回落。
3.船東撤單風險加大,訂單安全值得關注。在造船業中,船舶訂單一般均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並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依靠銀行的信貸支持。受金融危機影響,目前歐美的銀行業紛紛關閉船舶融資的大門,導致很多國外船東的後續資金難以為繼,影響合同款項的交付。同時,由於新船造價下跌,加之當前船東盈利水平過低,致使造船企業手中的訂單麵臨著棄船的風險。新加坡平洋航運的市場調查稱,2008年全球被取消的新船估計約有382艘,中國占一半以上,約2000萬載重噸。而中國部分造船企業生產的船型品種單一、缺乏經營經驗、防風險意識薄弱,因此隨著新船價格的不斷下滑,未來麵臨的風險越來越大,下半年可能會出現更大範圍的撤單現象。
4.船企融資難度增大,中小企業問題更加突出。造船企業的預付款維持資金周轉主要依靠船東的付款,如果造船企業持續接不到新船訂單,導致資金鏈斷裂,將對企業造成致命打擊。當前全球經濟背景下,國內金融機構對信貸安全猶為關注,加上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出台,國家加大了對信貸規模和增幅的嚴格控製,國內造船企業獲得貸款難度增大,一些船企麵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據部分船企反映,金融機構提高了船舶融資的貸款利率,加大對船舶融資項目、付款保函的審查力度,船企從金融機構獲取付款保函的難度也開始加大。而國內金融機構的資金普遍集中於“國有、大型、專業化”造船企業,這也導致一些中小民營造船在融資方麵困難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