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船檢
時間:2009-03-16 00:00:00
標準之爭曆來是產業競爭的最高境界。據美國商會發布的市場調查報告,標準對貿易的影響達到80%。從這個意義上講,“得標準者得天下”的說法,準確表達了標準在企業競爭、產業競爭甚至國家競爭中的地位。隨著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擴散,貿易保護主義大有卷土重來之勢,而標準變革自然成為重塑格局、搶占產業製高點的利器。
海上安全領域的標準體係包括國際海事組織公約體係,地區性的政府規定、國家標準、國際船級社協會統一要求、各個船級社的技術標準以及有關機構的行業技術標準等。由於這些標準是構建船舶工業標準體係的基礎,因此至關重要。
多年來,對安全環保與經濟發展側重不同理解的衝突一直主導著國際技術標準的變化走向。各國都在權衡航運、造船業對本國貿易、金融、重大裝備業等帶來的收益,以及對國土安全和環境負麵影響所產生的外部成本。而不同立場各方對成本和收益理解不同,則直接導致了標準采用上的分歧。
近幾年的國際海事發展變化表明,在國際經濟發展與國際多元化的政治鬥爭中,在采用何種技術標準的問題上往往會產生重大分歧,即采用西方的技術標準(以保護環境為主要利益)還是采用東方的技術標準(以發展航運、造船為主的主要利益)。任何一個造船國家都不能回避這個問題。以共同結構規範為例,日韓當初反對油船規範體現了日韓造船界對其已經獲得的利益的維護。希臘船東對共同結構規範的反對顯示了其對船舶維護成本及新船船價增加的擔心。而中國造船界在這場鬥爭中,持何種態度和采取何種行動,對我們的航運造船業都將產生直接的影響。
目前,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波及麵之廣之深,幾十年罕見。同時,航運造船業向亞洲轉移的速度加快,這個領域裏擁有世界頂尖技術的歐美各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在這種大背景下,他們會重新扛起屢試不爽的“綠色環保”大旗,對抗日益崛起的亞洲(或是發展中國家)。也隻有如此,他們才能繼續讓諸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成為他們的“打工者”,這樣他們就能繼續坐享其成。
可以預見,未來船舶工業標準的發展變化,將圍繞“綠色”展開激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