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時間:2009-02-26 00:00:00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國,但專家表示,我國船舶工業依舊大而不強,自身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十分突出:近年來造船能力增長過快,能力過剩的隱患不斷增大;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主要依靠外延式擴張的發展方式沒有根本改變;海洋工程裝備等高端產品比重較低,船舶配套業發展滯後。
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國際貿易嚴重下滑,導致國際海運市場萎縮,運力過剩。這種形勢對全球造船業帶來巨大影響。我國也不例外。目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顯現,船舶融資出現困難,新船訂單大幅下滑,履約交船風險加大。
不過,專家指出,我國船舶工業所具有的綜合競爭優勢和發展的基本麵並沒有改變,我國麵臨加快承接世界造船業轉移的機遇,“當前我國船舶工業正處在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表示,我國船舶工業已具備了向世界造船大國強國衝刺的基礎和條件。中船重工總經理李長印認為,對於我國船舶行業來說,“調整中蘊含著新機遇。”
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將采取包括金融、財政等在內的一係列扶持措施。“這給受到金融危機嚴重衝擊,處於困難境地的中國造船業帶來重大利好。”張廣欽認為,“調整振興規劃的出台,將在造船設施、能力提升、產業布局等方麵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對加快實現造船大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世界造船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國船舶工業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必須轉變粗放型發展方式,要把降本增效作為應對風險的基本措施,引導企業深入挖潛,苦練內功。為此,在保增長、擴內需的同時,調整振興規劃重點突出了調結構和提素質。
截至2008年底,我國造船業產能超過6000萬噸,大大超過了實際需求量。調整振興規劃提出,今後3年暫停現有船舶生產企業新上船塢、船台擴建項目,有利於控製造船業的產能投入,消除過剩現象。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根本途徑。“從目前情況看,對於一些附加值較高的船型,如用於液化氣運輸的LNG船、用於化學品運輸的特種船和大型油輪、集裝箱船,國內船舶企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業內人士如是分析。
調整振興規劃明確,要加強技術改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進行優化升級,提升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設計開發能力,支持填補國內空白、節能環保效果顯著及產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和配套產品研發。
專家指出,造船業不僅要貫徹落實調整振興規劃,增強信心,渡過難關,而且要抓住發展機遇,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為建設世界造船強國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