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時間:2009-02-12 00:00:00
造船業是中國裝備製造領域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造船市場已進入嚴冬,不景氣很可能將持續一年或更長的時間,並已開始波及國內造船業。借助海洋工程(以下簡稱海工)走出當前的困境,已經成為國內大型船舶工業企業的共識,加上中海油近期推出的2000億海洋開發計劃,海工裝備製造業的繁榮很快就會到來。
然而,考慮到韓國和新加坡等國老牌海工裝備製造企業的激烈競爭,國內企業要想做大做強,離開有力的產業政策是不行的。
嚴冬春色
"目前,國際航運市場出現崩潰式下挫,造船市場月度新船訂單量也萎縮至不足100萬載重噸,創下10年來最低",中國船舶工程機械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包張靜對記者說,"船東和船廠都在觀望,恐慌情緒還在蔓延,無法下單或者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受航運市場不景氣的影響,世界造船業將進入新一輪為期數年的下行周期。
然而,嚴冬之下還有春色。
在高油價的刺激下,各國石油公司紛紛向海洋進軍,盡管近期國際油價大幅下調,但今後全球進入高油價時代的趨勢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長期發展仍被業界看好。當前,在巴西、北冰洋、西非和中國南海,石油公司的競爭趨於白熱化。海洋油氣開發的熱潮刺激了海工裝備市場的繁榮:一方麵,以鑽井平台為代表的全球海工裝備利用率高達90.5%;另一方麵,包括油氣鑽采平台、存儲設施、工程船舶在內的海工裝備2007年全球市場規模已超過3000億美元。
海工裝備動輒數億美元的單價,刺激了很多製造企業的神經。依靠長期的紮實投入,韓國企業走在了業界的前列。據報道,三星重工2008年前7月海工設備訂單達54億美元,其中1艘瑞典訂購的油氣勘探鑽井船造價甚至達到令人吃驚的9.42億美元。
在數千億美元的海工裝備市場中,中國元素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國近海石油約有240億噸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量。近年來,勘探人員又在南沙海域發現總資源量達320到430億噸的油氣資源。擁有豐富油氣資源的中國南海被譽為"第二波斯灣"。
中海油近期宣布,將在20年內投資2000億元,到2020年在南海深水區建成年產5000萬噸油當量的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中海油建成投產的油氣田將達50個。在裝備需求方麵,中海油的海工裝備需求將達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