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自行車行業協會
時間:2011-06-03 00:00:00
據消息稱,中國約有1200家自行車製造商,年均6000萬?7000萬自行車產量,出口率達70%。然而,製造商中,很多企業擔當的是出口加工角色,生產加工產品並貼上國外或合資品牌。業內人士認為,我國自行車自主品牌要成為產業的引領者,需要完成從產品提供者向品牌建設者的角色轉變。
“克隆版”頻現,本土品牌低價競爭
與國際品牌車相比,國內自主品牌自行車“形似”有餘,“神似”不足。在第21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特設的“創新示範館”內,展出了一批代表中外自行車整體研發設計水平和創新成果的最新產品,有的自行車淨重不到5公斤、折疊後體積僅0.03立方米,有的可以輕鬆拆卸改裝成嬰兒車、購物車,令人嘖嘖稱奇。遺憾的是,無論是“中華老字號”還是“新科狀元”,我國內地自行車企業都無緣展會創新產品評選的金、銀獎,這兩項大獎的獲得者為台灣的“美利達”和“捷安特”自行車品牌公司。
對此,深圳宏祥利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配件研發的鍾新建認為,國內不少自主品牌車型及其配件設計,更多的是在模仿台灣及海外的自行車外觀設計,而在工藝和架構上,與先進設計工藝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設計一款運動車,不但要考慮外形的精美和線條的流暢,更要考慮設計工藝的性能品質,如速度與穩定性等性能之間的平衡就有很多竅門,包括配件的選擇、車輪與車架間的位置架構等問題,也需要在工藝方麵下功夫。
一些知名自主品牌生產商表示,雖有心投入資金研發、創新產品,卻麵臨著低成本競爭的問題。浙江綠源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倪捷對記者表示,在考慮產品安全、性能的基礎上,公司將繼續保持價格競爭優勢,注重產品的生產成本控製,因為一味追求創新會加大產品的成本,而過高的成本無疑會壓縮市場規模。
生產成本控製也影響到配件生產商的創新行為。浙江南都電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李海鷹認為,創新是係統工程,比如電源生產商為占據市場的領先地位,非常注重電池的開發和創新,產品的創新需要追加成本支出,但客戶往往以成本為先,要求產品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優勢,為了滿足客戶的低成本價格需求,我們不得不有選擇地放棄一些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項目的研發。
產業轉型升級麵臨創新人才匱乏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產品創新和研發的最大瓶頸不是資金以及市場,而是創新型人才的匱乏。南京國際展覽中心總經理張建認為,長期以來,我國許多自行車廠商把自行車作為一種低廉的交通工具,認為隻要給老百姓生產能騎的自行車就行了,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自行車開始由代步工具向休閑健身方向發展,產業發展麵臨轉型升級。
為了追趕不斷變化的產品潮流,不少國內自行車品牌商不得不采取“挖”人策略。天津傑瑪仕自行車公司銷售部經理康健就坦承,“我們公司從台灣捷安特、美利達等公司高薪聘請研發人員,這些人確實能帶來運動自行車的先進設計理念,但仍然要跟在別人後麵走,我們正考慮加大自己的研發力度,尤其是研發團隊建設。”
台灣前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範薑逸豪對此表示相同看法,他認為,一些廠商需要轉變市場定位觀念,敏感捕捉市場新變化,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創新人才更具創意理念,比如一件自行車騎行雨衣,不能僅滿足於遮雨,更需要從美觀、麵料等方麵下功夫。
創新引領自行車產業未來
從一定意義上說,自行車代表了綠色、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碳經濟將成為我國自行車產業新的發展機遇,對此中國自行車行業協會理事長馬中超認為,以低碳經濟為設計理念,方便市民換乘公共交通,鼓勵市民低碳出行,已經在各個城市的交通布局中日益顯現。
隨著騎行新時代的到來,我國自行車企業將越來越注重創新符合環保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新產品。傳統的“老字號”自行車品牌“寶刀未老”,正在積極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來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情侶車、家庭車、沙灘車等,永久自行車公司展出的一係列新產品貼近不同客戶群的需求,色彩鮮豔,造型別致;五羊自行車大量運用鈦合金和碳纖維複合材料為自行車“瘦身”,外觀時尚,騎行省力。廣州五羊自行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君表示,由於不同的群體出行運動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五羊這幾年力圖在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上下功夫。
一些頗具創意的自行車設計在不斷湧現。例如,蘇州波菲利電動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同軸式中置電機,很好地解決了電機和人力驅動時腳踏板跟轉導致的騎行費力問題。元渝機械深圳有限公司引用獨立懸掛迭簧避震係統,能使電動自行車在顛簸路況行駛時產生避震效果,消除或減輕臀部持續摩擦的疼痛度。
“中國自行車要駛上快車道,必須實現自行車產業轉型升級。”馬中超認為,“觀念的轉變是首要的,要改變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這一單純角色的認識,實現由市場供應者向品牌經營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