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網
時間:2011-04-25 00:00:00
南京市公共自行車試點7個月後,仙林示範點共賣出租賃卡600多張。目前,除杭州等少數城市例外,我國北京、上海、武漢等開通公共自行車的城市,普遍經營慘淡。而躍躍欲試準備上馬公共自行車的還是大有人在。怎麽讓公共自行車“騎”得更穩更好?這個問題引人關注。
4月6日,在南京地鐵學則路站,麵對布滿灰塵的公共自行車,家住仙林東方天郡的黃岩望“車”興歎。從地鐵站走到小區門口得15分鍾,以前騎電動車上班,電池被偷了好幾回。“有了公共自行車,高興了好一陣子,可借了車從學則路騎回來,還車點離小區很遠,還不如不借。”
“公共自行車要想發揮作用,要有一定的密度和規模,每300到500米之間要有一個點”。江蘇省城市交通規劃研究中心的王樹盛介紹說,杭州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點近200個,租賃點服務半徑為300-500米,在核心區範圍內更是達到100米;巴黎的租賃點布局則達到11個/平方公裏,租賃點間距約300米,最終,這兩個城市的公共自行車發展得很好。
這一觀點得到業界的印證。無錫愛派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鍾元說,車越多,布點越密,公共自行車越受歡迎,這是一個“馬太效應”。去年1月1日至今,該公司在無錫投入超過500萬元,但因為位置難找,目前隻有40多個點共800多輛車,主要集中在旅遊景區、賓館,布點的密度不夠,影響了公共自行車效應的發揮。從去年8月30日起,蘇州市有關部門委托該公司在市區推廣公共自行車,雖然隻有56個點1100輛車,但因為主要集中在古城區,布點密度較大,目前每天借車量在3000人次左右。
王樹盛說,“騎車的人都知道,車速快才能穩,速度太慢了就會掉下來,騎不下去,‘自行車原理’恰恰適用公共自行車經營,你啟動了,卻不加速布點,不僅後麵難發展,前麵的投入也要打水漂。”據了解,蘇州公共自行車項目運行以來,光營運費用就近百萬元,而收入卻不到4000元。南京市江寧區投入200多萬設置了300輛車,但7個月下來收入隻有782元。從經濟賬上算,公共自行車基本上都在“虧錢”。一些企業提到,盡管很多城市都作出給予直接補貼、允許在自行車車身和車位銷售廣告等方式補貼企業的承諾,但大多數並未兌現,這也影響了企業布點步伐的推進。
“現在很多城市的公共自行車,往往遊移於‘作秀’與‘惠民’之間。搞公共自行車,要麽就不要搞,要搞就要出規模效應,不然,惠民工程就會淪為形象工程。”?? 此話雖然犀利,卻深刻地道出了當前公共自行車發展的症結所在。說此話的,是某公共自行車運營公司的老總。他說,同樣是搞公共自行車,你搞100輛就不願投入了,布幾個點在那裏,老百姓用不起來,這就是作秀;自行車工程起步了,你願意再投入1萬輛,市民都能夠方便地借到車,這就是惠民。
除了布點與投入,管理是否科學、嚴格,也是一個問題。蘇州自由運動科技有限公司客服中心經理鬱女士說,目前公共自行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交通行政部門直接辦,一種是政府委托企業做,兩種模式效率不一樣。她說,自行車借還點經常碰到的情況是,有的點車多,有的點車少,此時企業如不及時調度,市民用車就不方便。“雖然由政府直接主辦,但由於人員不足、管理鬆散,自行車壞了、被盜了也沒人管,這是一些城市公共自行車辦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現在買輛車才200來塊,辦公共自行車租賃卡的押金卻要300元,價格仍然有點高”。南京師大學生王鵬說,除了價格,租賃卡與社保卡、公交卡也應該實現聯通,方便市民使用。據了解,在杭州,除了專門的公共自行車租賃卡,憑公交卡、社保卡等市民卡也能租賃自行車,這就大大方便了自行車的租賃。
南京市交通與規劃設計研究院王研究員認為,發展公共自行車也要考量城市個性。“從目前看,發展公共自行車比較成功的,大多數是旅遊城市。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必要去發展公共自行車的,即便發展,重點和路徑也不應盲目模仿。”對於特大城市、大城市而言,由於出行距離較長,市民在乘公交出行時,可以接受換乘帶來的一定時耗,自行車換乘公交出行的比例會較高。但是,對中小城市而言,出行距離本身較短,自行車換乘公交出行方式較少。此外,公共自行車隻能是城市交通的補充,暢通市民出行的根本出路,還是要依賴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發展。如果盲目發展公共自行車,結果“起了步”,卻沒有力量和條件“加好速”,最終也隻能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