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動車商情網
時間:2011-01-13 00:00:00
臨近春節,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的製造類企業傳出用工荒,讓中國製造業再次麵對這一困擾。從今年的用工荒、人力資源成本上升,匯率戰、價格戰到下半年顯現出來的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中國製造業今年遭遇了巨大的挑戰。而即將到來的2011年對電動自行車行業而言也並不輕鬆,處於轉型期的電動自行車行業將麵臨更多難關。麵對內外困局,筆者認為,電動自行車行業要盡快地化解可能的危險因素,必須從現在起著手解決或拿出應對措施。2011年中國製造業將後來居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從而結束美國保持了110年的全球製造業頭號王國地位。盡管這句預言能否成功還有待觀察,卻足以說明中國製造業這幾年蓬勃發展的勁頭。然而,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發展很可能不會一帆風順。
首先擺在電動自行車企業麵前的是用工難題。電動自行車企業目前正麵臨嚴重的用工荒。據官方數據,出口加工業基地珠三角用工缺口高達90萬,且這一趨勢正蔓延到整個東南沿海地區。由於居住、教育和生活成本不斷上漲,許多來自內地的農民工覺得,盡管在沿海打工收入較高,但扣除
這些開銷,再考慮沿海和內地的物價差距,好處有限。加上製造業內遷廠家的用工,使用工本來就緊張的長三角、珠三角雪上加霜。配套體係曾經是一站式采購的“烏托邦”,現在已是“烏托邦注定不會長久”,盡管電動自行車企業力圖升級產業結構,且這些配套基地在基礎設施和勞動力性價比等方麵,與其他行業相比有較大差距,但這一切無疑增加了電動自行車企業2011年發展的不確定性。
人力資源成本不斷上升與用工荒
首先,這個問題是多年來社會分配不公是最大的原因。有統計表明,中國的GDP連年增長,財稅連年更大幅度地增長,但工資占GDP的比例卻在一直下降。通俗的說,就是普通勞動者並沒有從中國的經濟成長中受益多少。低工資,更低工資,中國30年來就是依靠這種血汗製度創造了GDP的高速成長和經濟神話。如今,當農民工二代成為就業的主體,他們不再象其父輩一樣忍辱負重,這種靠低工資驅動的所謂奇跡也就隻能終止了。其次,企業經營環境惡劣也是導致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第三,經濟的泡沫化擠壓了中國工人工資的水平。房地產業這些年的暴漲,把經濟的泡沫越吹越大,當數字遊戲越來越華麗時,而工人的生活水平卻在下降。不要說買房,中國的城市基本上都把自己城市內的普通勞動者趕出了自己的行政範圍。即便是反映民生的恩格爾係數,也在近幾年攀升,參考統計局公布的CPI指數。雖然這兩年各地的最低工資線都在上調,但卻始終追不上物價狂飆的腳步。工資的絕對值固然有提高,但參考同等的生活質量來對比,其相對值實際在下降。所以,有了最近的消息報道:近半80後漂一族被迫逃離北上廣杭深的說法。
應該指出的是,這種詭異現象對於電動自行車行業來說,絕非好事。就業難和用工荒同時襲擊,看似是微觀經濟中的小事,卻真實地反映了宏觀經濟中的分配不公和結構不合理、泡沫嚴重等諸多嚴峻問題,而不是某些部門所說的“用工荒”是局部性、結構性用工短缺的小問題那麽簡單。畢竟,這不是企業一漲工資就能解決的問題。即便企業咬牙上調工資也隻是治標不治本,今後還會伴隨經濟泡沫和通貨膨脹而反複出現。根本的出路在於國家應該盡快把生成用工荒和就業難的這三大隱患給順利消除。這樣不僅能解決就業難和用工荒並存的詭異現象,還能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反之,將會出現大批企業因無法承擔較高人力成本而被迫倒閉,今後的經濟形勢可能會更加嚴峻。
另一方麵,缺人的都是一些普工,普工是什麽人,看招工的說,是個人就可以幹了,也就是說這種工人不需要什麽技巧,簡單培訓一下就可以上工的那種,也就最底層的勞動者。這是工廠都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是需要大量的工人不斷的生產的,而這些企業一般的利潤都是很低了。
由於經濟發展,很多中西部省份也開始出現用工荒,有些省份已出台政策,限製勞動力外流。盡管勞動力總量比較充足,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向外輸出勞動力的增幅也不再是高速增長了。目前,深圳用工需求,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其中製造業需要大量普工。由於工人難招,很多企業將招工年齡放寬到45歲。即便如此,很多企業還是招不到人。東莞最大的人才市場??智通人才,一場招聘會,200餘家企業進場招聘,提供4000多個崗位,隻吸引了2000餘人進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調薪的背後,是各地普遍出現的比往年來得更早的“用工荒”。以浙江為例,該省目前的倍率(勞動力市場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創下新值,達到了1.99。為緩解漸成常態的招工難,浙江預計將在2011年1月15日前,將最低工資調整到位。人社部工資研究所研究員孫群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造成用工荒的主因是工資問題,但上調工資不能完全解決用工荒,還需要加大產業升級力度以及對於技工的培訓力度等。每年在過(春)節前後,普遍會遭遇用工荒,目前浙江有800萬技工人才,但還有700萬人的缺口,上調工資可以緩解用工荒的局麵。從目前情況分析,用優厚的工資待遇和合理的社會保障待遇吸引民工,已成為大小民企破解招工難的通行做法。除了提高薪資待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外來務工人員大多通過老鄉帶老鄉的方式。為此,不少企業看中了老員工的人脈關係,鼓勵老員工帶動老鄉前來應聘。
在電動自行車產業比較集中的無錫市,人力資源市場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0月起便開始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的情況,反映勞動力市場“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的指標“求人倍率”,一直維持在1以上,並且逐月擴大。其中,10月求人倍率為1.01,11月達1.06,而去年同期還在1以下。如按此勢頭發展,到年底,全市人力資源市場總體求人倍率將達1.3左右。目前缺工的行業,集中於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其它行業則相對寬鬆。按行業分組來看,需求人數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製造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而電動自行車行業,就首當其衝。在當前存在用工荒現象的企業中,以微利加工方式生存的企業占了大頭。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用工荒將成為一種常態。企業要提高自己在人力市場的競爭力,除了漲薪、開出招工獎勵、提高員工福利外,也可以適當擴大招工範圍。據了解,無錫市職介中心每年十幾次赴外省招工,組織企業與外省技校對接,企業向在校學生開出意向性訂單,學生一畢業立馬上崗。目前來看,蘇北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也麵臨著勞動力緊缺的尷尬。而寧夏、甘肅、陝西等中西部地區還有一定的勞力招聘空間。
匯率戰愈演愈烈
對出口企業而言,和勞工短缺相比,人民幣麵臨的升值壓力則更加考驗製造業。2010年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壓迫力度呈逐級上升態勢,隨著中美貿易順差的持續,美國政府也顯得越來越不耐煩。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財長蓋特納的態度。今年5月,第二輪中美經濟戰略對話時,他雖然也表達了希望人民幣加快匯改步伐的態度,但還是強調“尊重中國匯率自主權”。可是到了10月美國中期選舉前期,麵對民主黨支持率的下滑以及經濟和失業率日趨嚴峻,蓋特納在國會上的口氣變得強硬起來,10月6日他更是直接以“恐引發貿易戰”相威脅。不僅如此,他還向IMF發出通牒,威脅如果它不能夠對中國匯率問題采取更為有效的立場,就有可能
失去美國在一係列議題上對該組織的支持。
據析,美國之所以盯住人民幣匯率不放,甚至有人喊出“人民幣升值100%也不夠”的論調,說到底,針對的是中國日趨發達的製造業,許多美國人希望通過逼迫人民幣升值,讓中國製造喪失競爭力,從而減少美國從中國的工業製造品進口,扭轉貿易逆差。由於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這個問題恐怕我們隻有硬著頭皮去克服困難。其實,不僅是人民幣,10月以來許多非美貨幣都承受了較大的升值壓力。日元持續走高,澳元兌美元匯率創下實行浮動匯率27年來新高,泰銖兌美元匯率創下近13年以來的新高,新加坡元連續觸及匯改以來的高位,巴西雷亞爾匯率也連續攀升。故此,在日本政府幹預匯市後,不少出口導向型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也有所舉動。美國11月初推出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也在間接壓低美元匯率。盡管各國在11月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共同表態稱,將不發動匯率戰,中美之間的匯率戰在明年將成為製約中國製造業再創佳績的重要阻礙。這一點,出口型企業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通貨膨脹增加成本壓力
日趨嚴峻的通脹形勢也在考驗著電動自行車企業。鉛、銅、鋼材、橡膠等大宗商品價格攀升的傳導作用正在顯現。國內,11月份CPI同比上升5.1%,高於10月份的4.4%,以及年初製定的3%目標。據分析人士預測,這一形勢還將延
續到明年。中長期通貨膨脹的趨勢讓成本-價格階梯不斷推高,這將導致國內原來以規模和價格競爭取勝的工業企業陷入困境,這對於電動自行車企業的調整升級計劃無疑是具有破壞性的。
此外,如果央行從現在大規模、頻繁采用對付通脹最有效的武器???利率杠杆加息的話,電動自行車企業的成本還會大幅上升,許多低端配套企業的利潤將被抹平,甚至成為負數。電動自行車行業將外迫通脹內迫於工人薪酬的提高,勢必承受更大的成本壓力。麵對著勞工荒、原材料成本壓力和匯率戰等難題,在現有的產業和區域分工等級上追求橫向擴張的電動自行車企業,在新的一年可能將體會到 “越向上走,脖子就可能被卡得越緊”的感受。由此可見,艱難的2011年,是電動自行車行業的關口。對於電動自行車行業來說,就是要升級換代,不能再滿足於簡單組裝。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經在悄然發生,一些廠家已經在自主開發新車型。時至今日,當全球製造業重心移向亞洲之後,電動自行車行業的勞動力優勢以風光不在,憑借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市場和全球化發展的眼光,正不斷從粗放型出口經濟轉向具備高附加值產品經濟轉型,因此電動自行車企業應該在產品創新、結構調整,加大技術含量等方麵下大力氣。
價格戰:
盡管從2009到2010年的價格戰,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稱之為價格戰(一線企業和成熟的經銷商並沒有參與這場混戰),但還是有絕大多數經銷商和部分廠家正在“你方唱罷我登場”。我們很可以清晰地看到,電動自行車企業的價格戰還停留在價格和促銷、渠道和產品這兩個層麵上,而經銷商和消費者需要的是差異化、功能、附加值和共鳴。一個廠家,如果不能考慮顧客的需要和欲望,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零售觀念,將“以顧客為中心”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於市場營銷活動的整個過程。那麽企業就不會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按照顧客的需要及購買行為的要求,組織商品銷售;研究顧客的購買行為,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更注重對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最大程度地便利消費者。這也是目前處於過度競爭狀況的零售企業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這種營銷模式的轉變,包含了兩層含義: 一是企業關注的重點,從內部業務轉向了客戶,二是企業關注客戶是基於客戶的價值,以營銷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