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網
時間:2010-08-18 00:00:00
電動自行車的發展與管理,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方麵,電動自行車“家電下鄉”即將啟動,這顯然是行業發展的一大利好;一方麵,原定於今年1月份實施的“新國標”將繼續推遲。電動自行車產業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
消費者開始觀望
“這個月被騎車的人刮了兩次。”家住武昌民主路的劉先生在光穀工作,每日駕車從八一路或東湖路行駛,上下班時易遇上堵車,時有電動自行車在汽車間穿行。“我總不能飛過去吧。”市民汪先生說,由於部分路段並沒有設置非機動車道,他們騎車族才被迫要與機動車“爭渡”。
據湖北省電動自行車協會數據顯示,目前武漢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已超過60萬輛,部分車輛最高時速已達50公裏。
市民騎乘電動自行車出行的問題,已引起不小爭議。本月初,武漢市交管部門展開“三車”整治,也將矛頭直接對準了電動自行車。
記者走訪卓刀泉、三陽路、築慧等電動車市場,部分經營者也表示擔憂。三陽路一家代理商介紹,每次整治都會影響銷售,2009年上半年影響最為嚴重,市場銷售量普遍下跌20%左右。如今正是旺季,市場波動不大,但已有不少消費者開始觀望。
廠家已習慣“狼來了”
“無章可循,肯定不利於產業健康發展。”一名業內人士指出,在家電下鄉利好推動前提下,武漢不少企業已提前擴大產能,但“新國標”遲遲不定,就像在市場上高懸著一柄“利劍”。
目前武漢市交管部門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辦法,仍遵循1999年出台的國標規定,時速不能超過20公裏,重量在40公斤以下。現在,武漢市流通的電動自行車,90%以上都屬於超標產品。
湖北省電動車行業協會會長王惠明介紹,目前全國獲得國家生產許可證的電動自行車企業共有1700多家,準入標準規定電動自行車設計時速不得超過20公裏,但由於市場需求引導,大部分企業並沒有嚴格執行國家標準,而各省、市對該行業管理的時鬆時緊,也造成目前僵局的產生。“聽多了‘狼來了’,也就習慣了。”聖寶龍電動自行車總經理翁增斌分析說,2008、2009年,風傳“新國標”出台之際,公司每月受滯銷影響損失都在幾百萬元。那兩年裹足前行,錯失了很多發展機遇。如今仍有不少傳聞,但家電下鄉等優惠政策就在眼裏,企業還是出資進行擴大產能。
“產銷購”期待規範
雖然電動自行車行駛問題存在爭議,但無論是有“車”族還是無“車”族都認為,政府出台管理和生產標準,讓市民和管理方有“法”可依才能解決問題。
“與其隻針對超標進行處罰,不如加強管理。”在卓刀泉市場購車的曹林認為,汽車在高速最高限速是120公裏,但很多汽車設計時速遠遠超過這一標準,為何就不作為超標車處理?
黃鶴電動車總經理劉毅認為,目前電動自行車電池本身重量就有16公斤,從安全角度考慮設計車身至少要在35公斤以上,40公斤的老國家標準應該有所調整。
王惠明建議,湖北應效仿天津、上海等城市的做法,由行業協會、交管部門、經信委三方出台管理辦法,從電動自行車生產源頭抓起,對流入市場產品製定嚴格標準,同時對市場上已有的超標產品進行重新歸類,並製定新的上路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