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度
時間:2011-10-26 00:00:00
中國空軍裝備的主要生產研製單位是中國航空第一集團公司。於1999年7月1日在原航空工業總公司部分骨幹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
中國空軍裝備的主要生產研製單位是中國航空第一集團公司。於1999年7月1日在原航空工業總公司部分骨幹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該集團公司一成立,就組織大批專家,就"2020年前後的航空裝備發展戰略"進行了科學論證。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航空發動機,氣動,火控等十三個專業領域到2020年前後的發展目標。並且又提出了"生產改進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主要航空裝備發展思路,並通過新的"四個一代"的裝備發展,以期為我空軍未來裝備持續的和跨越式的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一:生產改進一代沈飛的殲-8B/C/D/F/H,殲-11,殲-11B;成飛的殲-7G,殲-10,殲-10戰鬥/教練機;西飛的殲轟-7,殲轟-7A,新轟-6等。其中,殲-8B/C/D/F/H采用了我國自行研製的綜合火控係統,並配備了我國新研的WP-13B/F發動機,具備了與F-16A/B和幻影-2000- 5相抗衡的實力,是我空軍近期較成熟,實用的殲擊機;殲-11B是我國在引進蘇-27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全國產化的殲-11。該機在SU- 27CK飛機基礎上,保持原有總體布局和功能係統性能不變,但發動機換裝了國產WS-10發動機,火控雷達換裝了國產1474型雷達,並能加掛國產的PL -12導彈等武器。殲11B與蘇-27CK相比,飛機重量,飛行性能,機體壽命等基本不變,開發此機,主要使殲-11全國產化,提高我空軍武器戰備完好率,降低對俄方的依賴。該機已於2003年12月6日首飛,於2005年定型投產。沈陽601所還打算在殲-11B 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研製殲-11多用途型,型號估計是殲-11C。成飛的殲-7G是殲-7E的進一步改進型,主要改進火控係統,裝備了頭盔瞄準具,在近距離格鬥方麵,上了一個台階,於 2004年裝備部隊;殲-10已於2004年8月正式裝備部隊。該機研製曆經20年,性能與F-16C/D相當,是我空軍 2020年前的主戰殲擊機。該機裝一台WS-10發動機,並配備1473型火控雷達。該機的火控係統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先進綜合火控係統。該機的進一步發展型就是雙座的殲-10戰鬥/教練機,已於2003年12月首飛;西飛的殲轟-7A現已裝備部隊,對地精確打擊能力超過蘇-30MKK2,該機配備兩台完全國產化的WS-9;進一步的改進型已在規劃中,即殲轟-7B。殲轟-7B采用並列雙座座艙,並加裝導航/轟炸係統,武器投放計算機,攻擊雷達,地形跟蹤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等,將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中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新轟-6現已開始生產,其作戰效能已跟俄羅斯的圖-95和圖-26"逆火"差不多,成為我空軍近期戰略進攻力量中堅。
二:研製一代中國目前正在研製一代的作戰飛機就是殲-13隱形殲擊機。殲-13於"九五"末期開始立項研製。國家先期投資達80 多億,由611所組織研製,是該所繼殲-10之後,組織研製又一國家重大專項工程。該機采用了多種隱身材料和技術,使其迎頭方向的雷達截麵積(RCS)降低到0.5平方米,敵方雷達對它的探測距離將減半。由中國科學院電磁理論和應用研究所研究人員組織的科研小組對殲-13在進氣道和發動機的壓縮機葉片表麵噴上了一層鐵磁雷達吸波材料。其中一種厚度0.7MM和1.4MM的塗層材料用於進氣道;一種0.5MM的塗層材料用於低壓壓氣機前級葉片。這些措施可以使殲13進氣道產生的雷達反射降低10-15DB;為了隱身,殲-13 的座艙蓋也進行了改進,研製人員已開發了一種等離子體沉積處理工藝,把等離子體沉積到金屬和聚合物材料夾層中。把波屏蔽在座艙外,同時不影響太陽光的進入。殲-13的動力裝置是WS-10A發動機,最大推力為14000公斤,推質比接近9,發動機的級數為7級,並具有軸對稱矢量噴管。該發動機的核心機已於2004年完成測試,殲-13的演示樣機已於2004年開始在成飛總裝,預計2008-2010年服役。它將采用更加先進的綜合航電係統,火控雷達為 1475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是我國一種具有第四代殲擊機特點的準四代中型殲擊機。是我國標準第四代殲擊機出現前,應對F-22與F-35威脅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