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輕工業網
時間:2012-05-17 00:00:00
歐盟對自己的自行車產業進行了長達20年的過度保護,一旦失去這種保護,它就像還不會走路的小孩子一樣,根本談不上獨立生存和競爭的能力。令這些歐洲自行車企業惶惶不可終日的是,一旦某日自行車的進口稅率降下來,誰來保護他們的產業?因此,在反傾銷行將到期而歐盟又實在找不出理由繼續對中國自行車繼續實行反傾銷之際,又對中國自行車舉起反補貼調查的大棒
中國自行車在歐洲市場恐已走投無路。據商務部網站消息,歐盟委員會日前公告對中國輸歐自行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起訴方稱,中國自行車企業獲得了所得稅減免、貸款優惠、利息補貼、撥款、經濟開發區項目等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表示,歐方申請人對我若幹補貼項目的指控嚴重缺乏證據支持。該負責人指出,目前中國對歐盟自行車出口量占歐盟市場份額僅為2%-3%,不可能對歐自行車產業構成損害。
這是歐盟對中國輸歐自行車已實施長達19年的反傾銷措施的同時,歐盟再對同一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歐盟對華自行車實行反傾銷始於上世紀90年代,該措施自1993年實施,之後曆經4次複審調查並繼續征稅,期間,於2005年7月將反傾銷稅率由30.6%上調到48.5%。去年8月,歐盟方麵向中方遞交相關通知,稱將針對中國自行車的反傾銷稅再延長5年,即延長到2016年,該反傾銷措施原本於去年10月到期。
中國企業叫苦喊冤
“歐盟這回也太狠了!這明擺著是要趕盡殺絕啊!”剛剛從上海國際自行車展歸來的中國貿促會項目經理王剛對本報記者表示。而同行的上海鳳凰進出口有限公司的一位市場部經理也正為這事煩心,他表示,在歐盟對其自行車產業已進行了長達19年的反傾銷,如今又實行反補貼調查,這是歐方為防止反傾銷措施翻盤而采取的“雙保險”策略,意在將限製中國自行車進口進行到底。在這種瀕臨絕境的形勢下,鳳凰隻能徹底放棄了歐洲市場了。
“但令人欣慰的是,與去年同期相比,鳳凰在非歐市場的自行車訂單量卻逐漸增加。這說明,我們並非離開歐盟市場就不能生存。”這位市場部經理對本報記者表示。
廣東省自行車重點出口企業廣州環球自行車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新也表示,歐盟市場原先占該企業出口額60%。從2005年開始,歐盟對中國自行車征收48.5%反傾銷稅後,該企業對歐盟出口自行車整車跌為零。
而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則明確指出,歐盟的做法是典型的對貿易救濟措施的濫用。中方將對此次反補貼調查保持密切關注並保留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內采取相應措施的權利。
歐盟對中國自行車反傾銷措施由來已久,1993年歐盟開始征收30.6%的反傾銷稅;1997年經反規避調查,決定建立涉案產品排除係統,監控措施範圍之外的自行車零部件;2005年經複審調查,將反傾銷稅率提高至48.5%;2011年經日落複審調查,繼續維持已有反傾銷措施。
今年3月9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於中國的自行車產品發起期中複審調查。當時,這一度被業界視為中國自行車輸歐“破冰”的積極信號。該公告稱:“鑒於中國已取消自行車配額管理、歐盟自行車產業結構調整、自行車部件由鋁製取代鐵製、自行車部件(免於反傾銷措施)進口監控係統負擔沉重等因素發生變化,如果繼續實施現有反傾銷措施可能不再合適,因此決定發起此次複審調查。此次調查將重點評估繼續實施反傾銷措施是否能夠抵消傾銷、如取消措施歐盟產業是否繼續或再度受損等,從而最終決定是否維持、取消或者調整現有措施。調查還將評估措施排除係統及功效,並決定是否有必要對其進行調整。”
但不知何故,3月份的複審調查之後,不僅冰未破,反而等來的是更加嚴厲的“雙反”措施。這令中國的自行車廠商實在難以理解和接受。
出口為零,何談傾銷?
難道是中國自行車已確實對歐洲自行車廠商造成了實質性傷害?對於這一點,华体汇体育登陆法律部劉慧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對於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感到非常意外和不能理解!”她說,目前中國自行車在歐盟市場中的份額已經降到了3%,許多國內企業對歐盟的出口已經為零,而事實上,中國自行車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歐洲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中國的實際出口企業前往應訴的積極性不高。劉慧娟目前和她的法律部同事們目前正在征集國內自行車企業對歐盟應訴。
劉慧娟說,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需要的一個要件是,中國輸歐自行車對歐洲本土企業造成實質性傷害或威脅。但如今我們的產品已基本上不對歐洲出口了,哪裏還談得上什麽傷害和威脅呢?但即使這樣,歐盟還要對中國自行車進行“雙反”。劉慧娟介紹,中國對歐盟自行車出口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300萬輛降到目前的70萬輛,與此同時,歐盟自身的自行車產業卻沒有什麽起色,可見歐盟所謂的產業傷害與中國自行車沒有因果關係。
據劉慧娟披露,在3月份歐盟委員會發起的那次期中複審調查中,連歐盟的調查官員都認為,實在找不到任何證據證明中國自行車對歐洲企業造成了實質性傷害。但歐洲的一些自行車企業卻無中生有地堅持指控:中國自行車雖不對歐洲企業構成實質性傷害,但存在傷害的威脅。由於迫於這些內部壓力,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企業發起反補貼調查。
對此,劉慧娟表示:“中國的自行車企業基本為民營企業,享受不到政府補貼。國內的許多企業曾向华体汇体育登陆反映:"我們的企業真的沒有享受任何形式的補貼,是非常幹淨的!"天津科林集團董事長王瑞東也曾表示:“我們是完全的市場經濟主體,歐委會的裁決十分無理。”
“3%以下的進口按照反傾銷的標準是可以忽略的,法律層麵上已經沒有理由再征了,而且連續19年對同一類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實屬罕見,通常應該取消。”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律師江家喜也表示。
歐盟隻為保護“笨小孩”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歐盟視中國自行車為眼中釘和肉中刺,耿耿於懷,不依不饒,非得趕盡殺絕而後快?有分析人士稱,這與歐債危機導致歐盟經濟不景氣有直接關係。不僅自行車是歐盟的眼中釘,瓷磚、玻璃纖維產品以及一些涉及化工、機電的多個中國產品都被歐盟課以高額反傾銷稅。去年以來,歐盟已經逐步取代美國,成為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最為頻繁的地區。
而劉慧娟則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因為歐盟對自己的自行車產業進行了長達20年的過度保護,一旦失去這種保護,它就像還不會走路的小孩子一樣,根本談不上獨立生存和競爭的能力。令這些歐洲自行車企業惶惶不可終日的是,一旦某日自行車的進口稅率降下來,誰來保護他們的產業?因此,在反傾銷行將到期而歐盟又實在找不出理由繼續對中國自行車繼續實行反傾銷之際,又對中國自行車舉起反補貼調查的大棒。”
“歐盟對中國自行車實行反傾銷,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老牌子。”劉慧娟說,歐洲有騎知名老牌自行車的文化,比如法國舉行的環法自行車賽,但這些老牌自行車價格奇高,消費者更願意購買性價比高的中國自行車,因此,歐盟擔心若放開進口中國自行車,自己的老牌自行車就沒什麽市場了。
劉慧娟表示,歐盟迫於內部壓力,在中國企業目前對歐幾無出口的情況下,仍對華自行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此種借反傾銷和反補貼之名施保護之實的不公平做法,不僅與國際環保趨勢背道而馳,而且嚴重損害了歐盟消費者的利益。“希望歐盟保持克製,中止挑戰,讓歐洲消費者早日用上中國生產的優質自行車。”
無法舉證,應訴很難
在這場針對中國輸歐自行車的“雙反”案件中,中國企業為何始終處於被動的不利態勢?劉慧娟表示,當你仔細回味這幾年遭受指控和應訴的過程時,你會感覺到滑稽和哭笑不得。中國的許多自行車企業對歐洲已經是零出口,所以當遭到歐盟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時,往往連相關的出口數據都拿不出來,也就無法舉證,即你既無法證明你對歐盟有傾銷行為,也無法證明你對歐盟沒有傾銷行為。
另外一個十分不利的因素是,在自行車反傾案中,歐盟一直不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選擇以內銷價格較高的墨西哥作為替代國,並以此認定中國廠商給歐洲自行車企業帶來損害。這導致中國企業多次被絆倒。
劉慧娟說,歐盟先前兩次日落複審時,參與的中國企業都有30家左右,這次中國企業的應訴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因為對歐盟能否主持公道失去了信心。先前,中國企業積極配合歐盟調查,結果沒有一家拿到市場經濟待遇,而是被歐盟一刀切,全部處以懲罰性關稅。除此以外,歐盟的審核程序非常複雜,耗費了企業大量財力和精力,這也使得中方的應訴難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