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輕工業網
時間:2012-10-11 00:00:00
新政策給自行車“安家”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係統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今後新建或改擴建的城市主幹道、次幹道要設置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城市支路和居住區道路要設置步行道;對於不按規劃建設步行道和自行車道的項目,將不予辦理規劃許可和施工許可;新建住宅小區須配建永久性自行車停車場(庫),並以地麵停車位為主。老舊小區、平房地區要通過建設自行車公共停車場,解決居民自行車停車問題。建築麵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建、名勝古跡、公園、廣場應設置自行車停車設施。
此外,軌道交通車站、公共交通換乘樞紐必須設置自行車停車設施,集散量較大的公交車站也要盡可能設置自行車停車設施,並鼓勵發展公共自行車係統。
建自行車停車場有多難?
在南二環附近的富萊茵花園小區,記者了解到,在今年上半年換了物業以後,該小區也集中清理了小區自行車亂停亂放的問題,在小區的中部位置建起了停車棚,供小區居民集中停放自行車。該小區居民陳先生認為,現在自行車終於有了可以停放的比較規範的地方,但是麵臨的最大問題是這些自行車沒有專人看管,丟自行車比之前顯得更容易。
某物業公司的管理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倘若從租賃停車場角度來講,一輛汽車每月收數百元的停車費,而車棚裏的自行車每月隻收幾元錢,而且,建了自行車棚,還需要專人管理,基本上不可能產生收益。如果再從修建車庫的視角來分析,一個汽車停車位或車庫能賣好幾萬甚至十幾萬,一個車棚的占地麵積,可以設置20來個車位,相比之下,肯定就對建自行車棚不太感興趣了。顯然,住宅小區的自行車無法安“家”的最大原因,是利益問題,因為給自行車安“家”,房地產開發商就無利可圖,無錢可賺。
而新政出台以後,房地產業內人士表示,該意見將敦促開發商和物業管理部門搞好自行車設施建設,有利於鼓勵市民使用自行車出行,減輕道路擁堵壓力。
給自行車“開道”還自行車“路權”
早在今年四月份,新華社曾做過一個“自行車王國自行車出行環境惡劣”的專題,體現的是在東單附近的街道,非機動車道被機動車占據,自行車隻能在汽車中間穿行。
相關數據顯示,北京的自行車數量,目前超過1300萬輛,年銷售新車超過100萬輛,但是北京市民自行車出行的比例卻大幅下降,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62.7%銳減到現在的18.1%。根據北京市交通委的規劃,“十二五”時期中心城區自行車出行比例將達18%。但是,自行車道寬不足、機動車占道、自行車停放設施不足等現實問題都迫使市民放棄自行車出行,使綠色出行麵臨窘境。
在證券公司上班的24歲廣東人邱宏輝是一位自行車愛好者,他告訴記者,根據他的經驗,“除了長安街沿線的自行車出行基本沒問題外,北京各處道路上自行車出行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自行車道上停放的車輛常常排起長龍。”即便是在環路主幹道上,道路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自行車出行方便、立交橋沒有自行車道、公交港灣處公交車侵占自行車道等問題也讓騎車人很為難。
原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長段裏仁認為,解決自行車行車難,首先要解決自行車的路權問題,市民應該意識到機動車開到自行車車道上來不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而業內人士更認為,新政的出台是好事兒,接下來怎麽實施,更需要官方給出細則。
自行車協會:對行業是絕對利好政策
該負責人表示,新政策是對年初九部委“135”計劃的一個具體補充,這當然是對自行車行業的利好消息了,絕對是正麵的產業政策。國家對自行車產業的正麵扶持和產業發展方向的肯定,一定是明確的。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1—7月,全國兩輪腳踏自行車的產量達3339.8萬輛,同比下降3.74 %。7月份,我國生產兩輪腳踏自行車484.4萬輛,同比下降2.86 %。
其實中國自行車協會一直致力於推動自行車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對自行車綠色出行一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自行車協會七屆六次常務理事會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表示,在前兩年推廣大型騎行活動的基礎上,中國自行車協會今年重點探索了與地方政府攜手深化普及騎行文化,讓騎行文化真正“落地”。協會與沈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了以“向北方、納四方”為口號的“低碳行動,騎行中國 2012沈陽—漠河自行車騎行活動”。同時,還在第43個世界地球日與丹麥駐華使館合作組織了“綠色騎行”活動,明顯提升了騎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