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時間:2013-08-05 00:00:00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開始向售後市場要利潤,不少汽車品牌紛紛推出了汽車延保服務。今年10月1日即將實施的汽車“三包”政策,也讓“有償”延保服務順勢而出,並有在市場上蔓延的趨勢。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調查後發現,對於有償延保服務,消費者隻需付出很小比例的延保費用,即可延長廠家或經銷商承諾的產品售後時間和擴大保修範圍,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消費者的後顧之憂。但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汽車有償服務尚處於起步階段,很大程度上消費者都抱有抵觸情緒,在 “三包”實施後,或許這一現象將有所改觀。
延保業務湧現
記者在走訪車市時發現,隨著有車一族用車養車成本的不斷增加,“汽車保修期”這一衡量商品價值的要素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重視。不少消費者在購車時除了價格、配置外,對於保修期的時間也很敏感。
一家日係品牌的經銷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汽車行駛裏程數越多,發生故障的幾率自然也就越高,質保期成為廠商競爭的新砝碼。盡管國內不少品牌都主動延長了保修期,但汽車產品在國內依然是特殊消費品,質保期滿後,消費者還要使用相當長的時間,維修保養在所難免。
據了解,目前,上海通用、東風日產、東風本田、東風雪鐵龍、一汽馬自達等廠家均已推出自己獨立的延保產品。經銷商集團以及第三方延保提供商的模式也開始起步,並逐漸有擴大業務的趨勢。
這種有償延保的模式根據涉及車型不同而價格不等、內容不一。一般來說,延保服務的價格根據汽車品牌價格高低和延保時間長短的不同而不同,汽車價格越高,延保服務的價格越高;延保年限越長,延保服務價格也越高。在延保期內,隻要是正常損耗而非人為損壞的,都可以獲得免費更換零配件。
一位第三方延保服務提供商相關人士坦承,無論消費者采取那種模式,最終都需要通過經銷商將延保產品出售給消費者,後續的保修服務也需要經銷商進行落實。這無疑將客戶與經銷商捆綁在一起,有效地避免客戶流失,並帶來了可觀的售後利潤。
據了解,延保服務的利潤率較高,推出延保服務的保險公司在與4S店合作時,會將車主支付的延保費用的15%-25%作為提成返給4S店。“給出了這些優惠,保險公司仍有很大利潤空間。” 一位知情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延保是近幾年剛剛興起的一項新業務,風險遠低於車險。
北京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每輛車一年2000元的延保服務為例,20%的返點能給一家4S店帶來400元收入,至少可以抵消在售車優惠上的損失。
“買的沒有賣的精。”一位4S店售後服務部經理也坦言,該4S店采取的是與保險公司合作的運作模式,保險公司在推出延保業務時都是經過了周密的測算,定然不會承擔太大風險,經銷商也樂意合作,賺取更多的利潤。
廠家欲分服務利潤
對於經銷商與保險公司合作向車主提供延保業務,多數車企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廠家對此的態度是支持的。“既然沒有強製之說,那麽延保就像4S店也為消費者提供保險業務一樣,是一種附加服務。”一位自主品牌車企負責人稱,在不違反經營原則的前提下,廠家對於經銷商自己拓展的業務都持支持態度。
相比而言,合資汽車品牌更願以廠家的名義推出延保服務,希望借助網絡優勢,並全麵準確地掌控經銷商實際的服務動態,提高風險的控製能力。
北京商報記者從一家東風本田4S店總經理處獲悉,東風本田很早就推出了延保產品,但隻針對質保期內的用戶,因此新車客戶購買的比較多,能占到60%以上。“延保產品還是挺值的,就算您兩年內打算換車,延保沒用完的期限也可以過戶,為車輛增值不少。”上述人士稱。
據了解,目前經銷商對於延保服務都抱以肯定的態度。由於符合延保的客戶通常都是新車車主,門檻較高,且延保業務針對的是車輛超過廠家質保期後才開始執行,這對廠商而言依然有利可圖。“一般來講,一輛車如果跑了三四年都沒出現過大問題,那再出狀況的幾率就不是很高。”一位合資品牌4S店售後服務部經理直言,“車輛的不穩定期都在廠家質保的年限內了,這段時間之後再保主要零部件通常都不會出現什麽問題,易損的小配件延保服務通常還不包括”。
在一家一汽馬自達4S店內北京商報記者也看到,延保服務的範圍分為了三種,分別是動力延保、總成延保、整車延保。而新車車主要享受一年或2萬公裏整車延保,至少要交4200元以上。但依然會有20%的客戶選擇這一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北京市場上的700家注冊經銷商中,有近七成的經銷商推出了延保服務,其中以廠家為主導的延保服務更是占到了一半以上。
資料顯示,按照比較成熟的美國汽車延保市場格局來看,汽車廠商占據延保市場一半份額,第三方機構和經銷商自行提供的延保占據另一半份額。
一位車企相關負責人透露,為保證今後利益的“大頭”牢牢掌握在廠家手中,各廠家也開始對延保服務重視起來。“比如限製經銷商與第三方合作,對打折促銷贈送延保的行為加以控製等。”上述車企負責人表示,當然,這也有利於對經銷商的管理。
普及發力尚需時日
在提供延保服務的各家4S店走訪時,北京商報記者看到,雖然業務員對很多車主都詳細地介紹了延保服務的好處,感興趣的人也不少,但最後真正選擇的消費者並不多。“感覺沒太大用處,即便車輛使用超出了廠家質保期,很多部件的修理車損險中也包括了,沒有必要再交一份延保的錢。”車主王先生的話代表了大多數消費者的態度。
據部分經銷商統計,真正選擇延保服務的車主比例很低,尚不足5%。一些知名度高的品牌,如大眾、通用、豐田等,選擇延保的車主比例相對高一些;自主品牌和非主流品牌,選擇延保的車主比例則非常低,有的店一個月也難有一單成交。
在一家奇瑞4S店內,一位銷售人員表示,該店曾經嚐試推出過每年500元的整車延長質保服務,但是銷售效果不好,推行兩個月,銷售為零。
“知名度高的品牌雖然銷量大,但其客戶中對車輛了解較深的人並不多;選擇自主品牌的車主中反而很多人非常懂車,對於如何維修保養,算的比4S店的維修人員還精準,所以基本不會選擇延保。”一家上海大眾4S店的維修總監稱。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現有的延保服務實際操作現狀來看,除了消費者未能接受外,很多廠家推出的延保服務並不完全適合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很多在國內市場進行的延保服務並沒有針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服務需求來設計和規劃,各品牌之間,甚至同品牌之間有些情況下無法做到向消費者提供統一和全麵的服務。此外,經銷商為追求銷量,通常會將收費項目變為另類促銷手段,免費提供給消費者,這也影響到了有償延保服務的實施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0月1日即將實施的汽車“三包”政策或許會成為延保服務的轉折點。上述人士表示,在“三包”實施後,延長保修將會成為各廠商的主要競爭手段。而延保服務被消費者接受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隨著延保服務的需求急速攀升,充分的市場競爭自然會演變為市場趨勢,推動延保服務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