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時間:2014-06-09 00:00:00
據解放軍報報道,陳迎春,C919項目常務副總設計師,現擔任中國航空學會飛機總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空氣動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長期負責和領導我國大型飛機等多個型號研製和多項重大預研課題,主持多個型號的對外合作工作,完成多項開創性研究。
造國產大飛機,是國家戰略、國家意誌
記者:上世紀70年代,運十大飛機項目上馬,後來又中止了。之後,我們又與國外知名航空製造企業一起合作研發,也沒搞成。現在,我們又回到自力更生的路上,提出要把國產大飛機搞上去,這有什麽樣的考量?
陳迎春:航空業被譽為工業之花,是一個國家製造能力和科技創新的綜合體現,大飛機更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大飛機項目的創新帶動輻射可以加快國家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的整體水平和能級。這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政治意義,還具有特殊的國家安全戰略意義。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民航運輸市場呈現了巨大的需求。2012年,中國人均乘航班出行次數為0.21次,總運輸量為3億人次,比十年前的中國增長了3倍,但與歐美的人均1.78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按照中國民航業發展規劃,要讓95%的縣級地區和95%的人口享受民航服務。根據預測,未來20年,僅中國市場就需要新增近5000架各型民用飛機,總價值高達5600多億美元。這麽大一塊蛋糕,如果我們拱手相讓,實在太可惜了。
中國的大飛機之路一波三折,上世紀70年代上馬運十項目,試飛也成功了,都飛到西藏去了,可因為種種原因,還是中斷了。後來,我們又與麥道、波音、空客等世界航空製造業巨頭合作,希望走“以市場換技術”的捷徑,結果學費交了不少,但核心技術沒有學到,這是買不到、換不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力更生,把國產大飛機搞上去,這是國家戰略、國家意誌。
在克服三大挑戰中不斷成長
記者:C919研發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大挑戰和難題是什麽?
陳迎春:我們搞大飛機的基礎很薄弱,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遇到的挑戰也比較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係統集成,發動機、飛控、航電、液壓等飛機上的很多係統都是國外供應商提供的,而且成分不一樣,有的是整係統,有的是分係統,就像到菜市場買魚、買肉,要作成一席菜,還要做很多工作。係統不是買來什麽就裝什麽,係統集成對主製造商是個很大的挑戰,無論是波音還是空客,在係統集成方麵都遇到過很多問題。
二是供應商管理,這麽多係統要買,要選擇物美價廉的產品,選擇最合適的供應商。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如何與國外供應商密切配合,確保進度,這是不簡單的,對主製造商來講是個很重要的管理技能。
三是適航取證。沒有適航證,咱們的產品就進入不了市場。我們要先取得中國民航的適航證,後麵再拿到美國、歐洲的適航證,這就要求我們研製的飛機要達到國際安全標準。取得適航證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雙方都沒有經驗,無論是審查方還是申請方。
應該說,我們在克服這三大挑戰中,自身能力建設也上了一個台階,我們的質量管理係統、工程製造係統運轉得更加科學、高效。
大飛機部件國產化率會逐步提高
記者:我們說C919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但除了機身主要是中國企業製造的,發動機、飛控、航電等關鍵係統和設備都是由國外供應商提供的。這個自主知識產權主要體現在哪兒?
陳迎春:第一個是飛機的總體設計,飛多遠、多快、多高,就像蓋房子,是三室兩廳,還是三室一廳,這個設計是房子的設計師定的。第二個是氣動外形,這個完全是我們自己設計的,要經過上萬次的風洞試驗。第三個就是機體結構,大部件總裝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實驗、製造、總裝。第四個就是係統集成,飛機的形成過程都是我們自己做的。
拿服裝設計師做例子,他把布變成衣服、變成時裝,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品牌了,至於這個布誰織的、棉花誰種的,就沒人關心了。同樣道理,我們采用國際通行的“主製造商-供應商”模式,按照自己對飛機的定義采購各種係統和設備,研製出自己的飛機,這是個創造的過程,也是個核心的過程,體現了自主創新,這個知識產權在我們飛機製造商手裏。
記者:發動機和機載設備等關鍵部件是否有國產計劃?
陳迎春:我們現在的計劃是逐步提高國產化率,這個不可能一蹴而就,畢竟我們技術基礎還不能與西方發達國家已有長期技術積累相比。國產發動機現在開始著手在研製了,這需要時間,也許幾年,也許十幾年以後,我們就能為大飛機裝上“中國心”,那時我們的航空製造水平就將再上一個台階。現在大飛機的總體設計和總裝是我們自己搞的,在項目的帶動下,發動機和機載設備最終也會搞出來,這樣才能不受製於人,這是我們的使命之一。
——專訪C919項目常務副總設計師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