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船舶物資與市場
時間:2014-06-30 00:00:00
由於陸地資源的減少,海洋油氣資源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人類重要的油氣來源。不過,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及開發能力還較為落後,應加強科技和體製創新,大力提升海洋工程裝備水平。在6月11-12日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海洋工程技術裝備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 “深海大未來”的主題,展開熱烈研討,並達成上述共識。
本屆論壇由中國國際海洋石油天然氣展覽會組委會主辦,北京振威展覽有限公司承辦,得到了天津濱海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次論壇重點關注三大技術領域,即深水鑽井技術、深水完井技術以及深水裝備建設。
據了解,2013年至2018年全球海洋油氣開發的年均投資在3270億美元以上,如果按占比20%至25%估算,海工裝備市場年需求在650億美元至810億美元之間。水下設備市場,包括水下管匯、立管、出油管等,預計將在今後4年增長50%,2015年的投入可達300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在本屆論壇上,專家多次強調海洋油氣資源的重要性。中石化上海石油局海洋工程首席專家馮勤表示,現在提到的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等,都還在試驗階段,在石油、天然氣沒用完之前,新能源不可能有大規模地應用。由於陸地資源的減少,海洋油氣資源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人類重要的油氣來源。目前,主要大國都在調整海洋政策、製定海洋發展規劃,大力開發利用海洋已成為國際性大趨勢,並且逐步向深海發展。中石油工程技術處王眉山對此表示讚同。他說,中國海洋油氣資源豐富,探明率低,開發潛力大。2012年,我國海上投資900億美元,預計2018年投資大約在1600億元,占全球總投資的62%。走向海洋是實現國內油氣資源有序接替,建設海洋強國的需要; 是參與全球油氣資源配置,增強石油市場話語權的需要。
不過,盡管我國海洋資源豐富,開發的潛力巨大,要開發利用海洋油氣資源並不容易。從世界範圍來看,挪威海洋勘探能達到3000多米深度,並正在朝4000多米發展,而我國還隻能達到1000米以下,大部分海域我們剛剛涉足。專家認為,綜合來看,中國在海工技術領域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體現在:僅在結構方麵進行設計,在海洋工程裝備方麵差距較大;海洋平台設計技術理念還處在國外上世紀80–90年代水平;海洋工程設計流程還缺乏規範化、精細化、科學化的質量管理;設計技術缺乏創新性;水下安裝施工設備還缺乏自己的技術和產品;水上安裝施工設備相對落後等方麵。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曙光強調,要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必須加強海洋科技的創新。他說,要建立並推進國家海洋創新體係,建立國家海洋(深遠海)開發重大工程,強化海洋技術科學的研究與學科建設投入,注重自主創新人才團隊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呼喚陸海統籌。在這方麵,韓國的經驗值得借鑒。韓國十分注重海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統一,比如說韓國的韓國海洋科學研究院,相當於中科院海洋所,裏麵有基礎研究,同時也有物流、港口、海洋運輸裝備研究,都屬於一個機構,海洋科研體係能實現協調發展。而我們海洋所研究基因、種苗,不研究運輸,相互交流很少。
論壇期間,專家們圍繞海洋油氣開發技術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深水鑽井技術專場,來自石油公司、造船企業、相關高校的專家介紹了深水水下分離器成套裝備工藝、深水鑽井水下井口裝置等關鍵技術 。在深水完井技術專場,有關專家介紹了深水油氣田智能完井技術、水下采油樹的安裝與應用等。在深海裝備專場,專家介紹了鑽井船的發展趨勢及關鍵技術問題等。
近年來中國海洋工程和海洋裝備產業迅速崛起。我國船舶工業在世界市場整體低迷的環境中,海洋工程裝備訂單占全球市場份額提高了16個百分點。專家預計,隨著國內船舶工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完成,我國海洋工程技術將朝向高、精、尖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