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時間:2014-07-07 00:00:00
在日前新浪汽車舉行的 “未來新聲場”論壇上,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和當下熱議的汽車產業政策成為兩大議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萬裏在論壇中透露,國務院體製管理有關部門,正就“進一步放開、放寬一般製造業投資準入總體要求”與各部委商議。
這或許標誌著,已執行了30多年的整車50:50合資政策,將存在變化的可能。
在討論關於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時,李萬裏建議,應該改變目前的補貼方式,優惠政策要從補貼生產企業改為對消費者直接補助,這樣有利於按市場規律來優勝劣汰,有利於打破現有補貼政策的地方壟斷。
對於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和產業政策等話題,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CEO安格、沃爾沃汽車集團研發業務高級副總裁彼得·默滕斯、寰球汽車傳媒總出版人吳迎秋均參與了討論。
汽車產業政策如何調整?
李萬裏:我們認為汽車工業目前這種方式,已不適合更加開放的市場。
比如,在生產企業準入方麵需要改革,按照國家的要求,生產企業準入必須有國家行政許可的批準。最近我查了一下,涉及汽車產品進入市場審批的部門有四、五個,其中有很多部門是沒有行政許可批準權限的,但也在執行這方麵的任務。
建議保留具有國家行政許可事項的工信部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職能的同時,優化、完善對汽車企業及產品安全、環保、節能等方麵的準入管理程序。最好審批部門能減少到一個。
吳迎秋:我認為應該取消再取消,鬆綁再鬆綁。1994版和2004版的產業政策在當時的情況下如何做,是那個時候的產物,符合那個時候的實際情況,也對推動那個時候的汽車產業有過積極的作用。但2004年之後,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經曆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2004年(的政策)要想管到2014年,本身就有問題,所以修改汽車產業政策勢在必行。
我想未來政策應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並且一定要更加簡單,現在的情況是大家畫地為牢。另外,政策一定要更加民主化,比如剛才講到新能源的問題,為什麽圍繞新能源電動車有這麽多的爭議?這可能也是跟政策開放程度有關。
新能源補貼政策有哪些不足?
李萬裏:對於新能源汽車,應改變目前的補貼方式,優惠政策要從補貼生產企業改為對消費者直接補助。
我們直接補給企業,有利於支持企業產品開發,但如果把這個補貼直接補給消費者,就是把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知情權、選擇權交給了消費者,應該是有利於按市場規律來優勝劣汰,有利於打破現在的地方壟斷。
吳迎秋:關於電動車、新能源車的問題,已經由一個想法變成了一個國家的意誌。其實,對於新能源車的發展,我們把它綁定在電動車上,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未來汽車發展有哪些趨勢?
安格:在汽車的駕乘性方麵,全世界都在不斷地改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駕乘需求,我們還不能確定它到底會往哪個方向發展,但確實在改變。不改變的後果會難以設想,比如,柯達曾領導膠卷產業很多年,但它沒看到世界在快速變化。沒有人、沒有公司能獨立於時代,不好好做就會破產。
彼得·默滕斯:現在看來,真正位列主要位置的大趨勢主要有三個:一是電動車,一個是互聯性,一個是自動駕駛。
我們要認識這一點,就是顧客真正的需求是什麽。比如自動駕駛,這並不是一夜之間就會發生的,但它已初見端倪。我們腳踏實地地做一些嚐試,讓汽車在可控的範圍內進行操作。比如,北京這樣的城市,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可能還需要15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