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鋼聯資訊
時間:2014-08-05 00:00:00
根據展望,全球航運市場到2017年之後可能呈現複蘇勢頭。
韓國BS Financial Group旗下的BS金融經營研究所近日發表了“全球航運市場展望及東南圈造船業課題”,並展望,全球航運市場到2017年才可能複蘇。
該研究所表示,Citi、COSCO、Clarkson等全球主要金融、航運業機構認為,航運業的複蘇可能在2014-2016年,不過實際複蘇可能相比晚1年。
去年,集裝箱船裝載能力較水上吞吐量過剩36.7%。對此現象該研究所分析,2002-2007年,集裝箱船裝載能力年均增長11.7%,與水上吞吐量持平,但在2008-2013年,其年均增長率達8.2%,大幅超過了水上吞吐量3.0%,而開始呈現過剩問題。
不過,以後5年(2014-2018年),吞吐量也可能呈現年均9.2%的增長趨勢,還要考慮到繼2012年之後出現的建造量下降及拆船量上升現象,集裝箱船裝載能力增長趨勢可能微乎其微,鑒於這樣的吞吐量及裝載量變化趨勢,眼下的過剩問題可能到2017年才能夠解決。
根據研究所說明,全球航運市場為了應對長期蕭條,從依靠原來運費的結構中擺脫出來,選擇了通過成本節省創造利益的結構,也就是說,航運業今後可能專注於以親環境船舶(Eco-Ship)及大型船舶為主的航運服務。
該研究所還強調,近日韓國造船廠主要集中海洋裝置產業,而有必要更多的心血注入到親環境商船領域的技術開發項目上,尤其從2017年開始航運業可能開始呈現複蘇,如果這樣的話,大型親環境船舶需求在2015-2016年大幅提高,而有必要加強技術開發力度、提升競爭力。
曾在2011年,韓國造船業占全球的40.3%(訂單量為準),但2014年上半年僅占27.1%,進入21世紀之後呈現的最低水平。於此相反,2012年之後一直坐第一把交椅的中國在今年上半年的市場占有率為44.4%,拉大了與韓國的距離。據分析,中國在親環境技術領域也相當縮小了與韓國的差距,訂單量可能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