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
時間:2014-09-03 00:00:00
“最近上路老被抓,看到警察都要躲遠遠的。”小陳是福州某物流公司的一名快遞員,他每天騎著超標的電動自行車穿行於城市中,“標準的電動自行車騎不了多長時間就沒電了,這真禁止使用後,我們都不知道怎麽送快件了。”
今年8月1日起,《福建省非機動車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全省範圍內將禁止行駛超標電動自行車,這是首次覆蓋全省的禁行令。
來自省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當前福建約有800萬輛電動自行車,平均每個家庭擁有一輛,這其中大部分係超標車。同時,福建省目前共有40多家電動車生產企業,從目前來看,這些企業亟待調整生產線,行業將麵臨大洗牌。
“牽一發動全身”
“管理辦法公布之前就有傳出,超標電動自行車從今年開始銷售量就一直在下滑,最近更是賣不動了。庫存還有幾百輛都不知怎麽處理了!”吳彬強在福清經營著一家電動自行車店,“之前賣的80%都是超標車,銷量一直很好,但沒想到寒冬說來就來。”
據介紹,現行的電動車行業標準是1999年國家頒布實施的《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凡最高時速大於20公裏、整車重量大於40公斤的電動車,都屬於超標車。隨著近年來電動自行車技術的改進,車行時速基本達到25公裏左右,重量也增加到50公斤,舊標準已無法跟上現實需求,大部分企業生產的電動車都超標。
“按照新規執法後,超標車不能銷售,作為商家還可以改賣標準車,但作為上遊的生產企業就不好辦了!”今年以來,吳彬強關注電動自行車的相關政策,“我賣的幾個牌子的相關企業目前基本處於半停工狀態了。”
據了解,福建省每年可賣出的電動自行車約100萬輛,福建40多家的電動車生產企業共有18%~25%的市場占有率。
“福州、廈門等地早些年就開始限製超標電動自行車,原本覺得農村這個大市場不會受到影響,但沒想到付出慘痛的代價。”去年,老林看準電動自行車行業,投資2000多萬元辦了家企業,工廠一個月產能3000多台,日常訂單來自全省各地,基本能達到產銷平衡。新政公布之後,隻有省內一些山區縣城還有訂單,目前每個月銷量隻剩1000多台。“新政實施前後,每個月都要虧幾十萬元。可明知道肯定虧下去,還隻能硬著頭皮,把之前庫存的零部件用完。”
記者了解到,新政“牽一發動全身”,從消費者到零售商、生產商,再到下遊的相關企業都受到影響。“鋼材、輪胎、電池等,這些基本都是‘定製’的,受影響較大。”老林說。
轉型難,行業麵臨洗牌
“現在是騎虎難下呀,能轉型誰不想啊!”老林說,“當初工廠所有的設備都是生產超標車的,現在如果轉而生產標準車,存在技術等難題,也沒有利潤空間。”
實際上,我國目前電動車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而福建的電動車生產企業,算不上真正的生產商,僅是組裝型企業。一般情況下,企業從浙江把所需的零部件運回來,組裝成整車,貼上自己的牌子進行銷售。
“從台州批發一套電摩零部件,物流成本隻要26元左右,而批發一輛整車,成本需要60元左右,僅運費方麵就能節約35元~40元。但這種模式無法套到簡易車上。”業內人士分析說,簡易車價格相對便宜,利潤空間也小。
據了解,隨著低碳出行理念的興起,一種以鋰電池為動力的新型環保電動車,正悄然步入市場。福州一家鋰電池電動車生產企業負責人介紹說,這種車重量小,整車重量不超過20公斤,且更加環保、節能,電池使用壽命也更長。
有分析人士認為,電動自行車產業曆經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節能化、小型化、輕量化是電動自行車的必然發展方向,而隨著此次禁令的出台,行業將麵臨新一輪的洗牌。
記者了解到,新出台的管理辦法,提出各設區市可結合地區實際製定具體管理措施,大部分小微生產企業希望地方政府能放寬標準,目前已製定電動車地方標準的地區,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均有適當放寬。“這給企業提供了一定空間,但超標的電動車仍麵臨被淘汰的命運。”業內人士指出。
根據福建省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統計的資料顯示,目前福建共有49家電動車生產企業,除了三、四家生產符合國標的簡易版電動車外,其餘企業都隻單一地生產超標電摩。新政出台以來,已經有5家左右企業宣告關門。
如何讓危機變成轉機
“企業隻能積極應對。”福建一家大型電動自行車銷售企業的負責人說,當前生產企業要控製好現有超標電動車的存量,減少庫存壓力,同時需豐富產品類型,適應新政策的要求。
據了解,長期以來,各地對電動自行車行業出台了許多限行或禁行的條規。而現實生活中,電動自行車又是很多老百姓出行的首選方式。“解決矛盾,需要政府部門和生產企業共同努力,規範電動車行業發展。”業內人士指出。
在此前舉行的福建省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第二次理事會上,百餘名電動車生產、銷售企業代表進行了集中探討,應對新政的實施。
福建當地一位高新技術企業代表提出大力發展鋰離子電動車。他認為:隨著電動自行車國家標準修訂工作完成落地,電動自行車鋰電安全和智能控製技術完善,我國電動自行車產品結構將有大幅度調整。預計未來5年,鋰離子電動自行車產銷量將達到20%。
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麵對新政策,福建電動車生產企業須在進貨渠道、生產工藝等方麵做出改變,由過去對接台州、無錫等重型電動車零配件市場,轉向天津、廣州等簡易電動車零配件市場,吸納新技術,發展簡易電動車。
專家指出,目前要通過政企共同努力,讓危機變成轉機。對政府部門而言,應當疏堵結合。在執行相關政策的過程中,給予電動車企業一定的鼓勵和獎勵,推動其轉型升級,並引導群眾購買適宜的電動車。作為生產企業,應在生產技術、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等方麵下功夫,進一步提升電動車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