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自行車協會網
時間:2014-11-17 00:00:00
當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認真研究如何再次讓自行車成為交通工具,並用這項19世紀的發明來應對21世紀城市的挑戰時,哥本哈根仍然是一麵旗幟,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哥本哈根同時擁有遠自中世紀的狹窄城市中心區街道,以及寬闊的20世紀林蔭大道,這座城市不斷激勵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規劃師和決策者們,在一瞥驚鴻之後,把對丹麥首都的記憶帶回自已的城市。盡管打造自行車友好型城市的工具,在100多年前已被設計出來,但哥本哈根人找到了創新的思路,利用這些工具,創造出了一些更美好的東西。因此,要說發展自行車交通,估計沒有什麽地方比丹麥首都的招數更多啦。
自行車“綠波”,是由前演員Klaus Bondam當選城市議員時發起的一場頭腦風暴帶來的奇思妙想。在通向城市中心的幹道上,通過區域協調交通信號控製係統,形成了連續的自行車交通流,讓早高峰期間騎車的人不用停車,就能進入城市中心,而晚高峰“綠波”方向相反。這項簡單的科技讓你上下班騎行更輕鬆。
不止這些,甚至一些自行車道旁,樹立了多個LED燈柱,為騎行者顯示,為了趕上“綠波”,應該騎到哪裏。通過這個小細節,騎車人得以保持車速,趕上下一個交叉口的綠燈。簡易的速度探頭,也提醒騎行者不要超速,保持20公裏/每小時速度就能盡情在“綠波”中衝浪。目前,哥本哈根自行車綠波2.0版也正在測試,它甚至能記錄自行車車隊的傳感器,當車隊接近交叉口時,綠燈時間會自動進行動態延長或調整。
細節也很重要
細節決定成敗。一些交叉口已出現了騎行者停車墊腳設計和欄杆設計,讓騎自行車人在等紅燈時,無須離開車座或用一隻腳勉強撐地。如果再加上我自己的創意——讓垃圾箱的開口朝向騎車人,這樣騎車人扔咖啡杯、蘋果核兒、廢報紙、空煙盒什麽的,就有一種NBA範兒了。
一款名為“喊我們一聲”(Give us a Shout)的手機應用APP和網頁版問世,讓市民可在地圖上標出地麵凹坑或其他障礙物,以提醒市政部門維護;LED燈可提醒駕車人後麵駛來的自行車;路麵振動帶則可提醒騎行者已經過於靠近路緣石了;距交叉口100米處的倒計時器,會讓你知道是應該加速趕上綠燈呢,還是自由滑行保持車速就OK。
高效的自行車設施具有重大的財政效益
哥本哈根對待自行車是認真的——首都地區正在建設28條從郊區到市中心的自行車高速路——全部采用分離式設施,也不塗一點兒用都沒有的藍漆。在更大範圍內的大哥本哈根都市區,已有超過1000公裏的分離式自行車專用道和幾百公裏的普通自行車道。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曆練,全國範圍內的自行車設施目前共有四種類型,它們都簡單、高效而直觀。
上麵所說的可不是生態愛好者們的感情用事,而是簡單的財政常識。1公裏自行車專用道的成本可在五年內收回,收入源自用戶身體得到鍛煉而帶來的健康收益。這些線路上的汽車流量平均下降10%,而自行車流量則增加20%。全國41%的騎車上班/上學人口每年將為國家財政帶來高達2.35億歐元(18.5億元人民幣)的巨大收益!可見,將低性價的小汽車空間重新分配給時尚、高性價比的自行車是十分合理滴!
好的設計可以改善騎車人的行為
如果你想看到騎車人改善他們的行為,隻需為他們提供優良實用的基礎設施——例如讓自行車與行人及小汽車分離,從而在城市這片土地上讓騎車人留出一些自己的空間。哥本哈根有著全世界表現最好的騎車人:隻有7%的騎行者無視或違反交通法規,隻有1%人會做闖紅燈、駛入其它車道這樣的事。
像塞維利亞、巴黎、巴塞羅那、波爾多和都柏林,都是“萬裏關山從頭越”。十年前這些城市幾乎都沒有自行車了。而現在它們正在發展現代自行車的進程中,在自行車基礎設施與交通穩靜化、減速設施和高效的公共自行車係統的引領下,再次向自行車友好型城市邁進。
騎行者“有安全感”至關重要
采用分離式自行車設施,使自行車更安全,將自行車作為出行方式之一,並優先考慮,鼓勵廣大社會團體選擇自行車自行車出行。哥本哈根對“有安全感”和“實際上安全”同樣給予高度關注。市民在騎自行車時應“有安全感”,同時通過實際措施確保真的安全。
意那些穿緊身騎行服的專業騎手,而是要為各種年齡、收入的人服務
哥本哈根對“騎車市民”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城市99%的自行車設施是為市民建設的——而不是為了那些穿著緊身騎行服的專業選手們。不是考慮現在誰在騎自行車,而是考慮將來誰來騎自行車的問題——包括所有年齡和收入的人。最近在與倫敦市南華克區合作時,聽到一件有趣的事,他們認為風馳電掣的騎士是建設自行車友好城區計劃的障礙因素之一。
不要害怕試驗
點項目是哥本哈根獨特的傳統,盡管其實大多數城市都有能力進行項目試點。多年來,哥本哈根把一些好的創意搬上街頭,看它們是否行得通,是否能成為偉大的創意。這些創意在試點前要經過深思熟慮以及評估,目前來看,大部分創意都得以永久實施。
這真是一個強大而實用的策略。很多創意項目沒有經曆人們的親身體驗,難免受到質疑,與其讓一個好主意被公眾抗議,還沒來得及被搞明白就被打壓掉,不如讓市民們親眼目睹、切身體會一下好想法實際如何運行。通常,參與的測試者會理解項目意圖,並幫助項目得以繼續。即使一個主意失敗了,也可以很容易拆除設施——但可不是過早拆除,而是在收集了大量數據和經驗之後再拆除,這樣可以使未來的方案得以優化。
好事有時會在不經意間降臨。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實驗正在哥本哈根市進行。新的地鐵環線正在建設,17個站同時開工,這些施工讓開小汽車變得十分困難(連這個手段都利用了,真是不得不讚啊。——譯者)。結果是盡管地鐵還沒有建成開通,但從2012年到2013年,哥本哈根市民的自行車出行分擔率從36%上升到41%,而小汽車通勤上下班比例則降至12%。人們就像河流中的水一樣,總是能發現從A點到B點的最快路線,如果你選擇了自行車,恭喜你,選對了。沒人預見到出行率會有這種跨躍式的變化。我衷心希望這座城市珍惜並保持這個機會,要不然到了2019年地鐵完工時,自行車出行率還會再次下降。(這個國內很適用,通過地鐵施工擠壓小汽車空間,等施工完成後,大家都習慣坐公交了,一舉兩得。——譯者)
阻斷騎行的期望路線——而要利用它們
多年來,哥本哈根已從城市人類學的角度對騎車的人群有了深入了解。
早在80年代,小汽車主導規劃30年後,分離式自行車專用道剛開始重建時,很多人又開始騎自行車。城市管理者看到,人們沿著一條堵塞的城市幹道騎自行車,於是決定在與這條幹道平行、更安靜的街道上建一條高質量的自行道。令人吃驚的是,沒有人使用新建的路線。城市管理者意識到,騎自行車的人隻願意騎行在和其他人一樣的“期望路線”上——就是那種最直接抵達目的地的路線。這使現代自行車的規劃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那就是將自行車道建在進出城市中心的流量最大的街道上。
意識到,你不能告訴人們去哪裏。相反人們會告訴你他們想去的地方,你應該學會聆聽他們的聲音,然後做出相應的規劃。城市居民們在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發送著城市設計的潛意識信號,現代都市則在接收並重新設計著(這節奏是要設計師們都在頭上裝天線嗎?——譯者)。
該花錢就花錢
建設自行車網絡,認真對待自行車這一交通出行方式,也需要投資。但幸運的是,與修建新的小汽車網絡相比,這部分的投資成本隻是其幾十分之一。哥本哈根說到做到。從7世紀連接港口的第一條道路建設開始算起的話——2006年,修建的自行車和行人橋Bryggebroen是在自行車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提速的結果。包括自行車高速路在內,哥本哈根港口及其附近的運河周邊,共有八座自行車和行人橋梁已規劃或在建。
自行車高架路。
哥本哈根自行車高架路Cykelslangen——又叫自行車蛇形路——是最新的一個項目,它簡單而漂亮,滿足丹麥式設計的所有要求:功能、實用和優雅。城市管理者原先隻安排了100萬美元建設預算,但當這個設計做出來後,所有人都愛不釋手,即使他們發現為此還需額外支付500萬美元。因為哥本哈根知道其作為自行車基礎設施地標性建築的重要性——隻為其增加的功能目標(地標)服務,就願意慷慨解囊進行投資。
但不要為隻是吸引眼球的荒謬方案浪費時間
“瘋狂如銀翼殺手範兒”(Bladerunner-style)這種設想,如福斯特的SkyCycle自行車高架路之夢,隻能說明人們對自行車交通還有很多令人遺憾的誤解。正如哥本哈根的自行車辦公室的MarieK?strup說的,即使哥本哈根有錢建造一座SkyCycle,他們也不會操那份閑心。他們對所謂的“喜鵲窩式建築”不感興趣——那些是通過“奇奇怪怪”的形狀吸引人們、卻沒有什麽實用價值的東西。
騎車人其實就是快速移動的行人,任何試圖按汽車或其他交通工具的特點來考慮自行車的嚐試都將會失敗。自行車是屬於街道的一種設施,人們可以騎車沿著街道去上班、去商店、去公司、去上學。哥本哈根在繼續努力,讓街道上有更多自行車,為城市肌理帶來有價值的生活,並提高這種“智能”交通方式的流動性,讓自行車交通更加美好。
哥本哈根…也可能犯錯誤
竊喜吧,哥本哈根也可能會犯錯誤,有時還是昂貴的錯誤。現代公共自行車1974年誕生於法國的La Rochelle,但直到1995年哥本哈根的Bycyklen公共自行車問世,才激發了全世界650個城市(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發展公共自行車的大時代。
但舊的公共自行車係統去年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公共自行車係統“GoBike”——不過,這種新的公共自行車係統怎麽看都是“喜鵲窩式的建築”。哥本哈根還從來沒有為一項自行車創意陷入如此一籌莫展。這個係統問題多多,說起來都覺得心痛啊。
其他城市的公共自行車成本大約每輛600-800美元,而哥本哈根這個“極客範兒”的公共自行車係統,成本竟高達10000美元(包括安裝和維護)。這些公共自行車居然裝了一台平板電腦,讓你騎車時盯著電腦屏幕,而不是看車流!這些公共自行車不免費,一個小時4美元。它們還有電動驅動開關,當你高喊一聲公共自行車變身吧,打開電動開關——在平均車速16公裏每小時的自行車道上開始“方程式賽車”電動騎行的話,你要為此支付每小時5美元費用!(果然變身有代價呢——譯者)
該係統的目標是,每輛自行車每天被本地用戶使用三次。而係統運行了幾個月之後,實際使用率隻有每天0.8次(用戶主要是遊客和外地人)。這可算是現代交通史上最昂貴的旅遊噱頭——而且是花納稅人的錢買單。哥本哈根本應照搬荷蘭 OV Fiets的公共自行車係統,那樣隻需要幾分之一的成本。
除了這一次要命的失敗,哥本哈根的實例提供了立即建設自行車友好城市所需的全部方法。最棒的是,隻要用6公裏長的福斯特SkyCycle自行車高架路的造價——或是最新提出的同樣屌炸天的泰晤士河浮動自行車道的造價(作者真是不揶揄英國人死不罷休呀——譯者),就足夠完成所有建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