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船舶網
時間:2014-11-25 00:00:00
港航船上市企業三季度財報已全部披露。多家航運企業業績反彈;港口企業延續增長態勢;造船企業則現“冰火兩重天”。
近半個月來,BDI連續上漲,過去10個交易日累計漲幅逾30%,創下7個月新高。在航運業持續“深寒”背景下,BDI大漲重新點燃投資者對航運資本市場的熱情。
截至10月31日,在A股上市的港航船上市企業三季度財報全部披露。航運企業整體向好回暖,多家企業業績出現大幅增長;港口企業延續去年的增長態勢,但因貨物吞吐量增幅回落,業績表現平平;造船企業則現業績“冰火兩重天”的景象。
集運整體回暖向好
今年以來,國際航運市場整體狀況有所改善。前三季度,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平均值1102點,同比略增0.6%。
中國遠洋仍未能實現扭虧。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74.27億元,同比增長2.88%;淨利潤為虧損6.54億元,同比減少13.79億元,同比減虧67.82%,其中三季度實現淨利潤16.22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0.44億元。受益於集運美線運價上漲以及營業成本因油價下跌而減少,中國遠洋經營狀況進一步好轉。三季度毛利率環比上升3.77個百分點至10.91%,達到2011年以來最高點。
現金流方麵,中國遠洋集裝箱航運及相關業務收入增加,燃油費及幹散貨船舶租金支出等進一步減少,帶來經營活動現金流明顯改善。前三季度,現金淨流入43.94億元,去年同期為淨流出32.14億元。
前三季度,中國遠洋集裝箱航運業務貨運量累計699.24萬TEU,同比增長8.82%;集裝箱航運及相關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0.46%至350.54億元,其中三季度集裝箱航運業務貨運量為250.31萬TEU,同比增長8.21%。
截至9月30日,中國遠洋經營集裝箱船舶185艘、90.60萬TEU。同時,持有10艘集裝箱船舶訂單、11.80萬TEU。
中海集運因非經常性損益實現扭虧並大幅盈利。前三季度,中海集運實現營業收入267.54億元,同比增長5.12%;實現淨利潤6.64 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6.7億元;毛利率1.87%,相較去年同期-3.8%的毛利率顯著提升。其中,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2.05億元,同比增長2.77%;營業成本86.86 億元,同比下降5.03%;毛利率5.63%,實現淨利潤2.03億元,成功扭虧。
對此,興業證券研究報告指出,中海集運因非經常性損益業績超預期:出售上海崢錦實業取得投資收益2.04 億元、出售上海中海洋山取得投資收益9148.60萬元、出售中海發展碼頭並置換香港碼頭取得投資收益6.53億元。
同時,歐洲/地中海航線運費水平大幅提升以及燃油成本下降,是中海集運業績改善的主要原因,其中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歐洲航線及地中海航線前三季度均值同比分別增長15.1%和26.8%。此外,中海集運與阿拉伯聯合航運和達飛輪船共同簽署合作協議,符合集運規模經濟的大趨勢,有利於整合航線資源,未來可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
東方海外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2.08億美元,同比增長4.8%;運載力同比增長2.3%;整體運載率同比上升4.3%;每隻標準箱平均收入同比減少3.3%。其中,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18億美元,同比增長5.7%;運載力同比增長1.3%;整體運載率同比增長2.9%;每隻標準箱平均收入同比微升0.5%。
東方海外數據顯示,三季度在所有航線中,亞歐航線表現最出色,營業收入同比勁升17.3%至3.10億美元。此外,跨太平洋航線依然是東方海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收入為5.19億美元,同比增長5.5%。
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前三季度集裝箱水運形勢報告》指出,在世界經濟複蘇步伐逐漸加快的背景下,全球集裝箱海運量增幅將有所增長。據克拉克森預測,今年全球集裝箱海運量約為1.71億TEU,同比增長 6.0%,增速同比加快1.1個百分點。但四季度屬傳統淡季,運力供需失衡狀況可能進一步加劇,總體市場行情不容樂觀。未來,班輪公司對過剩運力的投放方向將成為各航線行情起伏的主要影響因素。
散貨油運表現良好
散運方麵,重整逆襲的*ST鳳凰最為引人注目。與去年前三季度虧損近5億元相比,今年前三季度,*ST鳳凰實現淨利潤高達43.61億元,同比增長976%。
對此,*ST鳳凰表示,通過破產重整和深化改革,*ST鳳凰的財務費用、折舊費用和人工成本大幅減少,同時加大生產經營管理,企業盈利能力提升。另外,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於9月份裁定*ST鳳凰重整計劃執行完畢,有關債務重整收益已計入三季報淨利潤。這意味著,在被暫停上市4個多月後,*ST鳳凰基本重整成功。
然而,中國遠洋的散運業績卻不樂觀,處於量價齊跌的狀態。由於退租部分高租金運力,中國遠洋幹散貨船舶租金支出減少,單三季度周轉量同比下跌21.19%,而當季BDI均值同比下降26.48%。三季度,中國遠洋幹散貨運輸完成貨運量4193.55萬噸,同比減少17.46%,環比下降12.71%。
資料顯示,中國遠洋經營幹散貨船舶258艘、2379.92萬DWT,持有幹散貨船舶新船訂單40艘、347.42萬DWT。
油運方麵,招商輪船、中海發展實現扭虧並大幅盈利,預計全年將扭虧為盈。
招商輪船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7.61億元,同比下降8.66%;淨利潤3.13億元,同比增長256%。中海發展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4.70億元,同比增長15.88%;淨利潤 8528.83萬元,同比增長107%。兩家企業均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受益於今年航運市場總體好於去年。
航運企業業績普遍回暖,其中拆船補貼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去年年底國家拆船補貼新政出台後,多數企業加大老舊船舶拆解力度。中國遠洋收到拆船補貼資金高達13.79億元,招商輪船收到拆船補貼5.07億元。同時,拆船補貼更幫助一些航運企業大幅扭虧。中海發展前三季度收到拆船補貼2.28億元,並表示預計今年年度業績同比將扭虧為盈;中遠航運由於收到船舶報廢更新補助資金1.83億元,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1.92億元,同比增長548%。
隨著油價下跌,航運板塊上市企業相關個股集體上行,表現突出。數據顯示,從6月25日到10月30日,申銀萬國航運指數從896.14點漲至1359.56點,累計漲幅高達51.73%。其中,中海集運和中海發展的區間漲幅皆超過54%;寧波海運和中國遠洋的區間漲幅皆超過40%;中海海盛和中昌海運的區間漲幅也分別為39.94%和27.36%。
造船行業分化嚴重
與航運行業整體回暖趨勢相比,造船行業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中國船舶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大漲923%,而同屬於中船集團的廣船國際,前三季度淨利潤則大幅下跌742%。
三季報顯示,中國船舶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07億元,同比增長38%;實現淨利潤1.39億元,同比增長923%。對此,中國船舶表示,主要受益生產提速,尤其海工項目建設總量增加較大,業績出現增長。興業證券分析師曹陽指出,中國造船企業的喜人業績並不代表造船行業已到反轉拐點。中國船舶業績與行業趨勢沒有關係,淨利潤大增主要是由於資產減值損失同比下降5.8億元。
今年以來,船舶製造行業中以遊艇振名的上海佳豪業績同樣亮眼。海洋工程設計、EPC兩大業務收入大幅增長,以及並購沃金天然氣利用公司所增加的天然氣業務收入,使得上海佳豪業績同比攀升279%,前三季度淨利潤達到3472萬元。
不過業績反彈之勢並未普現。前三季度,廣船國際實現營業收入61.23億元,同比增長63.28%;淨利潤虧損6.15億元,去年同期虧損7297.62萬元。對於廣船國際業績虧損,中信建設分析師高曉春認為,在收入大增的情況下,淨利潤反而多虧,主要是由於一季度收購龍穴造船負擔較重、產能利用率較低,生產和人員整合還需要時間。雖然廣船國際前三季度出現巨虧,但從其11月1日披露的重組預案可見,有望重組後於明年扭虧。
無獨有偶,中國最大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近年業績不善,負債累累,目前總負債達到313.52億元,負債率達到93%。熔盛重工近日表示,將募資25.5億或32.3億港元,力爭在明年6月底前完成潛在重組,此外還擬更名為“中國華榮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亞星錨鏈和舜天船舶前三季度分別實現淨利潤8118.93萬元和4168.01萬元;*ST鋼構前三季度虧損7755.98萬元。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87家重點監測造船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133億元,同比增長13.5%,但利潤總額受到個別企業大幅虧損影響僅為38億元,同比下降11.5%。
造船企業業績分化嚴重,致使業內對造船行業的表現和趨勢發展一度迷茫。不過,上半年,造船業已出現回暖跡象,A股上市的造船企業中,近八成造船企業三季度實現扭虧。
前7月造船訂單上漲,造船業一度呈現“小陽春”的喜人複蘇態勢。然而,隨著7月中下旬造船訂單再次下滑,業內預測造船業仍將持續在低穀徘徊。更有業內人士預測,由於造船業產能過剩,民用造船業未來3~5年反轉可能性不大,更多可能仍在低位波動整理。
港口企業業績平平
今年以來,京津冀一體化、自貿區概念、長江經濟帶概念、口岸新開放計劃等引起港口股價上漲,各港口上市企業業績延續增長態勢,但表現乏善可陳。
前三季度,上港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14.12億元,同比上漲1.35%;實現淨利潤46.79億元,同比增長18.07%,增幅較上半年有所擴大,其中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01%,環比增長9.17%。
歐洲經濟反複拖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前三季度,上港集團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0.52%和5.09%,其中三季度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同比下降1.66%和增長3.85%,增速表現均略低於上半年的水平。
申銀萬國研究報告認為,上港集團收入保持穩定,成本控製較好,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35%,成本同比下降3%。由於投資上海銀行收益5.5億元,淨利潤增長18.07%,曆史上上港集團淨利增速基本維持在10%~20%。申銀萬國預測,上港集團今年箱量增速或為3%,維持穩定增長狀態。新興業務中,國際中轉集拚業務、港口商務地產和深耕體育行業成為新亮點。
寧波港依舊與上海港保持高度競爭。前三季度,寧波港實現營業收入93.72億元,同比增長8.15%;實現淨利潤23.77億元,同比上升3.99%,其中現金流量表項目出現大幅變動。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下降11.99%,投資活動使用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下降42.60%,籌資活動使用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上升4.92%。
前三季度,寧波港完成貨物吞吐量4億噸,同比增長10.5%,增速同比下滑0.1 個百分點;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553 萬TEU,同比增長13.3%,增速同比上升5.9 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完成貨物吞吐量1.3 億噸,同比增長5.8%,增速同比下滑8.5 個百分點;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46 萬TEU,同比增長12.4%,增速同比上升3.3 個百分點。
受能源運輸影響,北方港口形勢相對嚴峻。
前三季度,天津港實現營業收入178.76億元,同比增長54.24%;實現淨利潤9.09億元,同比增長8.27%。天津港公告稱,銷售收入增加,使其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長。此外,由於政府補助增加,營業外收入同比增長,最終帶動淨利潤上升。
前三季度,日照港實現營業收入38.60億元,同比增長3.19%;實現淨利潤5.70億元,同比下降6.80%。其中,三季度業績下降較大,完成營業收入12.46億元,同比增長0.63%,環比下降3.04%;實現淨利潤1.68億元,同比下降17.14%,環比下降26.21%。前三季度,日照港貨物吞吐量同比下降1.28%至1.82億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下降1.8%至1.4億噸。而上半年增速貢獻較多的內貿箱在三季度出現下滑,僅完成1160萬噸,較二季度1680萬噸下降31%。從貨種分類上看,貨物吞吐量同比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前三季度,大連港實現營業收入55.35億元,同比增長5.5%;實現淨利潤4.19億元,同比下滑26.1%。其中,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37億元,同比增長17.5%;實現淨利潤1.34億元,同比下滑25%。對此,高盛報告指出,大連港前三季度盈利4.19億元,占全年預測的63%,低於曆史占比的76%。同時,大連港企業戰略關注吞吐量增長而非改善盈利,令毛利率承壓。
東南港口同受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速整體回落影響,表現平平。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沿海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7.7億噸,同比增長5.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個百分點,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4.2億噸,同比增長6.8%,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1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鹽田港實現營業收入2.21億元,同比下降1.54%;實現淨利潤3.45億元,同比增長19.03%。其中,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276.05萬元,同比增長1.33%;實現淨利潤1.21億元,同比增長12.47%。
前三季度,深赤灣實現營業收入13.40億元,同比增長1.59%;實現淨利潤3.67億元,同比下降17.93%。其中,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64億元,同比增長2.27%;實現淨利潤1.31億元,同比下降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