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時間:2014-12-04 00:00:00
昨日在京結束的全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會議將低空空域改革推入“深水區”,多項利好政策已經成文,“小飛機”迎來“大時代”不再隻是一句吆喝。
通航企業聞風而動,近期動作頻頻。繼珠海航展上多個公司成立中國通用航空企業聯盟,南航上星期也出手加碼通航市場,將旗下的珠海直升機分公司“升級”為全資子公司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業內人士分析,隨著通航市場越來越規範成熟,越來越多較具規模的民營通航企業將湧現,與此同時,擁有既定優勢的國資巨頭也不會錯過機遇,通航業界將迎來一次民資和國資的實力大比拚。
通航需求2020年將達155億
截至2013年底,國內通航企業達到189家,通用航空器1654架,同比增長23.2%,通航飛行59.1萬小時,同比增長14.3%。談及中國通航的發展,輿論總是冠以“爆發式增長”的形容,但在業內專家看來,過去十年通航最多隻能稱得上“平穩”增長。
“2004年中國通用航空飛行作業時間總量是15.05萬小時,2013年增長至52.98萬小時,看似增長了許多,但實際上其中50%以上屬於飛行訓練所占比重。在通用航空器數量上,也存在類似現象,2004年數量為566架,如今數量為1654架,但其實訓練用機占據了260架。”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院長關立欣一語道出通航真相。他還告訴記者,國內目前的通航企業中大多數隻能算是不成氣候的“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剛滿足政府對於通航審定的最低要求,飛機數量少於三架,專業人員也很少,跟“私人飛行個體戶”沒什麽差別。
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政策紅利兌現後,才將真正迎來通航的“大時代”。11月22日剛結束的全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會議曬出《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規定》、《無人駕駛航空飛行器管理規定》、《通用航空信息服務站係統建設和管理規定》、《目視飛行航空地圖管理規定》等法規草案,他們關注的範圍覆蓋了通航的空域開放、飛行監管、硬件設施建設等必要條件,在此之前這些條件的缺失一直都“卡死”著通航發展的咽喉。
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規定》就未來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的管理使用進行了詳細、有實操性的規定,為通航飛行搭建起空中交通網以及“紅綠燈”體係,將作為低空空域使用管理的基本依據。在這次會議上,已經明確要適時有序開放低空空域,並擬於2015年前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放開,2020年前各項法規及低空的管理模式全部完善。
民航局副局長王誌清日前表示,預計到2020年,我國通航作業飛機將超過5000架,通用航空作業量達到每年200萬小時,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9%,國內通用航空需求總價值將達155億。
航企欲分羹 民企不甘落後
不可否認,通航是一個潛力巨大、亟待開發的新興產業,未來將成為全新的經濟增長點。隻待“航路”鋪好,無論是在工農漁林業的作業飛行,還是在醫療、搶險、科學實驗方麵的應用,或作為旅遊體育市場的新賣點,通航飛機都將“以小見大”,顯出其特有的靈活優勢。
通航生意見好,大型國有航空公司也不想錯過分羹的機遇,近期頻有所動作。
上周三晚間,南航發布公告,宣布將對集團下屬珠海直升機分公司進行改製,設立全資子公司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新公司注冊資本為10億元,主營業務將包括陸上石油服務、海上石油服務、直升機機外載荷飛行、人工降水、醫療救護、航空探礦、空中遊覽、私人飛機駕駛執照培訓、公務飛行等一係列通航飛行作業。南航方麵稱,此次“升級”改製的舉動,有利於推動公司通航業務的產業化發展,增強集團在通航市場的競爭力。
而在不久前,東航下屬的老牌通航公司——東方通航向全球招募飛行俱樂部會員,意在出擊公務機市場,通過提供公務機代管、空中遊覽、飛行員培訓等服務,形成一條高端、高收益的“搖錢”鏈。
業內人士認為,過去20年國內稍有實力的通航企業基本上都是國企主導,但隨著低空空域改革推進,通航的準入門檻降低,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將涉入競爭,民企和國企有望平分秋色。
第十屆珠海航展期間,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華夏幸福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山東通用航空服務有限公司、湖北蔚藍國際航空學校有限公司、上海捷德航空技術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華商創想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成立國內首個“通用航空企業聯盟”,聯盟成員大多數都是民資背景,涉及通航產業鏈中航空製造、通航飛行、服務保障等各個環節。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民”字頭聯盟的野心正在於抓住當下通航發展的機遇,搶先布局通航全產業鏈。